茄子绵疫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来源:
shucai1.com
2025-08-20
浏览:
105
字号:T|T
摘要:茄子绵疫病,又称疫病,也被部分菜农称为“掉蛋”或“烂茄子”,是茄子的主要病害之一,对茄子的生长和产量影响较大。该病主要侵染茄子的叶片、茎、花器和果实,尤其在果实即将成熟时发病最为严重。通常情况下,靠近地面的果实会率先受到侵染,导致烂茄现象,损失率可高达20%~60%。下面学习一篇茄子绵疫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一、发病症状在幼苗期,茄子绵疫病会导致茎基部出现水浸状病变,病情发展迅速,常常引发猝倒,最终……
茄子绵疫病,又称疫病,也被部分菜农称为“掉蛋”或“烂茄子”,是茄子的主要病害之一,对茄子的生长和产量影响较大。该病主要侵染茄子的叶片、茎、花器和果实,尤其在果实即将成熟时发病最为严重。通常情况下,靠近地面的果实会率先受到侵染,导致烂茄现象,损失率可高达20%~60%。下面学习一篇茄子绵疫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一、发病症状
在幼苗期,茄子绵疫病会导致茎基部出现水浸状病变,病情发展迅速,常常引发猝倒,最终致使幼苗枯死。进入成株期后,叶片受到侵染时,会产生水浸状、不规则形状的病斑,这些病斑具有较为明显的轮纹,但边缘并不清晰,颜色多为褐色或紫褐色。在潮湿的环境下,病斑上会长出少量的白霉。当茎部受到侵害时,会呈现出水浸状的缢缩现象,有时甚至会发生折断,并且会长出白霉。花器一旦受到侵染,就会呈现出褐色腐烂的状态。果实受害的情况最为严重,最初会出现水浸状的圆形斑点,这些斑点的边缘并不明显,会略微凹陷,颜色从黄褐色逐渐变为黑褐色。病部的果肉会呈现出黑褐色的腐烂状。在湿度较高的条件下,病部表面会长出白色的絮状菌丝,导致病果容易脱落,或者干瘪收缩成为僵果。
二、发病规律
茄子绵疫病是由茄疫霉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以卵孢子的形式在土壤中的病株残留组织上越冬,成为次年最初的侵染源。当卵孢子通过雨水溅到植株体上后,会萌发芽管,产生附着器,并长出侵入丝,直接从寄主表皮侵入。病部产生的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这些游动孢子可以借助雨水或灌溉水进行传播,从而使病害不断扩大蔓延。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展。通常情况下,当气温在25 - 35℃之间,相对湿度超过85%,且叶片表面有结露现象时,病害会迅速而严重地发展。此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管理粗放、偏施氮肥、过度密植、连茬栽培等因素,也会加剧病害的蔓延。
三、传播途径
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次年,卵孢子经雨水溅到茄子果实上,萌发后长出芽管。芽管与茄子表面接触后产生附着器,从其底部生出侵入丝,穿透寄主表皮侵入。随后,病斑上产生孢子囊,孢子囊萌发后形成游动孢子,借助风雨传播,形成再侵染。到了秋季,病组织中会形成卵孢子越冬。
四、发病条件
病菌发育的最适温度为30℃,当空气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时,菌丝体发育良好。在高温范围内,棚室内的湿度是决定病害是否发生的重要因素。此外,重茬地、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密植、通风不良,或保护地撤天幕后遇下雨,或天幕滴水,造成地面积水、潮湿,均易诱发本病。茄子绵疫病属于真菌病害,主要通过土壤和雨水传播。在高温高湿、雨后暴晴、植株密度过大、通风透光差、地势低洼、土壤黏重的条件下,容易发病。
五、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选择对绵疫病有较强抗性的茄子品种,从源头上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
轮作倒茬:与非茄科、葫芦科蔬菜实行2 - 3年的轮作制度,避免病菌在土壤中积累,减少病害的初侵染源。
高畦种植:采用高畦种植方式,有利于及时排水除湿,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菌滋生的机会。
合理施肥: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促进植株健康生长。
田间管理:适时整枝,及时摘除病叶、老叶,保持田间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2、药剂防治
预防为主:药剂防治要以预防为主,做到早防早治。在发病初期,可喷洒80%三乙磷酸铝6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
喷药间隔:每隔7-10天喷一次药,连续喷洒3-4次,以确保药效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
茄子绵疫病对茄子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但通过科学的农业防治措施和及时的药剂防治,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菌的越冬基数,是预防茄子绵疫病的关键措施。
关于茄子绵疫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的精彩图文、热门评论,您可能对第一蔬菜网以下推荐的内容感兴趣,欢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