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白绢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治疗?
来源:
shucai1.com
2025-08-15
浏览:
104
字号:T|T
摘要:花生白绢病作为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在我国众多花生产区均有出现,南方地区尤为常见。近年来,花生白绢病在局部地区已呈爆发态势,且随着花生种子的交流,正逐渐向全国蔓延。如今,它已成为继花生叶斑病、花生早衰之后,对花生产量影响最大的病害。在严重受灾地块,产量直接损失可达20%以上。下面学习下花生白绢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治疗?花生白绢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花生白绢病的发生和自然大气候、田间小气候关系密切。……
花生白绢病作为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在我国众多花生产区均有出现,南方地区尤为常见。近年来,花生白绢病在局部地区已呈爆发态势,且随着花生种子的交流,正逐渐向全国蔓延。如今,它已成为继花生叶斑病、花生早衰之后,对花生产量影响最大的病害。在严重受灾地块,产量直接损失可达20%以上。下面学习下花生白绢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治疗?
花生白绢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花生白绢病的发生和自然大气候、田间小气候关系密切。气温高低决定了发病时间的早晚,湿度大小则影响着发病程度的轻重。病菌萌发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5℃,空气湿度需达到90%~100%,土壤含水量以40%~50%为宜。此后,随着温度升高、湿度增大,发病速度逐渐加快,到8月高温高湿季节,病害达到高峰。
在7~8月的阴雨季节,若温度高、雨量大、雨日多且降雨早,病害发生通常比常年严重;反之则较轻,这也造成了病害在不同年份间存在明显差异。
花生白绢病症状识别
花生白绢病主要危害花生的根、荚果及茎基部。受害部位最初呈现褐色软腐状,地上部根茎处会出现白色绢状菌丝,这也是该病被称为白绢病的原因。通常,近地面的茎基部及其附近的土壤表面会先形成白色绢丝,随后病部逐渐变为暗褐色且有光泽。植株茎基部一旦被病斑环割,便会死亡。
在高湿条件下,染病植株的地上部会被白色菌丝束覆盖,进而蔓延至附近土面,传染给其他植株。在极潮湿环境下,菌丝簇不明显,但受害的茎基部会被具淡褐色乃至红色软木状隆起的长梭形病斑覆盖。而在干旱条件下,茎上病痕出现在地表面下,呈褐色梭形,长约0.5厘米,伴有油菜子状菌核,茎叶变黄并逐渐枯死,花生荚果也会腐烂。该病菌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开始萌动并浸染花生,在沙质土壤、连续重茬、种植密度过大以及阴雨天时发病较重。
花生白绢病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核或菌丝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存活时间可达5-6年,大部分分布在1~2cm的表土层中。当菌核在2.5cm以下时,发芽率明显降低,在土中7cm处几乎不发芽。翌年,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从植株根茎基部的表皮或伤口侵入,也可侵入子房柄或荚果,种子也可能带菌。病菌在田间靠流水或昆虫传播蔓延。高温、高湿、土壤粘重、排水不良、低洼地以及多雨年份容易发病,雨后马上转晴,病株会迅速枯萎死亡。连作地、播种早的地块发病较重。
花生白绢病综合防治策略
1、农业防治
清洁田园: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并进行深翻,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残留。
合理轮作:与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降低土壤中病菌的积累。
改善土壤:提倡施用生物菌肥、修复土壤或腐熟有机肥,改善土壤通透条件,增强土壤的抗病能力。
调整播种期:春花生适当晚播,苗期清棵蹲苗,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2、种子处理
选用无病种子,用顶苗新拌种。一般发病地块每亩用量为30毫升,严重地块每亩用量为50毫升,可有效防治白绢病的发生。
3、化学防治
在病害初发阶段,应及时采取喷淋药剂的方式进行防治。推荐使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按3000倍液稀释后,每株喷淋100至200毫升药液,每隔7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至3次。为避免抗药性产生,上述药剂可交替使用。另外,也可在病害初发时,选择以下任一方法进行防治:一是每亩使用闲护100毫升,兑水15至20公斤后对全株进行喷雾,或针对根茎部位进行喷施、喷淋、灌根处理;二是使用噻呋酰胺50毫升,兑水30千克进行喷雾,一周后再补喷一次,可显著提升防治效果。
综上文中药剂仅供参考,不做指定推荐,另外,也可以降低花生种植密度,当适当降低花生的种植密度后,花生地表的透光性与通风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利用良好的通风环境,可借助风力有效排除田间湿气,降低湿度;同时,充足的光照能使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充分发挥杀菌作用,有效杀灭病菌。这两种方式结合,均为防治花生白绢病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于花生白绢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精彩图文、热门评论,您可能对第一蔬菜网以下推荐的内容感兴趣,欢迎阅读。
关于
花生白绢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治疗?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