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养殖方法和环境
来源:
shucai1.com
2025-08-08
浏览:
107
字号:T|T
摘要:大闸蟹养殖水域环境的水温以20-25℃为宜,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生长和活动。水深一般控制在1米到1.5米之间,最佳养殖深度在两米左右。下面学习下大闸蟹养殖方法和环境。一、养殖场地选择选择水质良好、水资源丰富且排水方便的区域作为螃蟹养殖地。以沙土或沙壤土为主,确保良好的透气性。池塘水深应控制在1米左右,最浅处不得低于10厘米。在池塘内设置多个土墩,并种植芦苇、茭白、菖蒲等水生植物,既能为螃蟹提供食物……
大闸蟹养殖水域环境的水温以20-25℃为宜,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生长和活动。水深一般控制在1米到1.5米之间,最佳养殖深度在两米左右。下面学习下大闸蟹养殖方法和环境。
一、养殖场地选择
选择水质良好、水资源丰富且排水方便的区域作为螃蟹养殖地。以沙土或沙壤土为主,确保良好的透气性。池塘水深应控制在1米左右,最浅处不得低于10厘米。在池塘内设置多个土墩,并种植芦苇、茭白、菖蒲等水生植物,既能为螃蟹提供食物,又能防止因掘穴导致的渗水问题。
二、蟹苗选择
确保蟹苗体质健壮、规格整齐且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将蟹苗浸泡在池水中数分钟,重复几次,观察其对水质的适应性,无异常后可正式投放。目前多采用蟹苗与其他鱼类的混养模式,既能为螃蟹提供食物来源,又能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三、养殖池塘管理
螃蟹喜食新鲜食物,避免使用霉变的精饲料。以动物性精饲料为主,适当搭配植物性饲料,特别是天然精饲料,有助于保持池塘水质。投喂频率根据天气变化调整,炎热夏季每天1-2次,投喂量根据螃蟹体重确定,及时清理未吃完的残渣,防止污染水质。
加强日常喂养管理,每天至少巡塘1-2次,观察螃蟹觅食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检查是否有病虫害,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止疾病传播影响养殖效益。随着养殖数量增加,注意水质溶氧情况,及时换水增氧,防止缺氧导致高死亡率。同时,检查池塘是否有漏洞,防止敌害入侵和螃蟹逃逸。
清除池塘内病原菌和细菌,为健康养殖创造良好环境。养殖前后都要做好池塘消毒工作。幼蟹入池前,提前进行消毒,冬季及时清理池塘内污泥。养殖过程中选择毒副作用小、挥发快的消毒药物,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
四、常见疾病预防
养殖期间,一些疾病对养殖场经济效益影响较大,如当地硬壳霜霉病流行率高,典型症状为螃蟹壳出现多个褐色斑点,中间下凹发红,后期斑点变黑、溃烂加重,甚至可见螃蟹身体。该病危害大,影响最终养殖效益。
第一天使用10%聚维酮碘,用量250mL/667m2,加水稀释后均匀泼洒;第二天使用30%维生素C,用量250g/667m2,加水稀释后均匀泼洒。该病影响水质,日常预防需做好消毒和水质管理。
五、水质管理方案
水位过高会导致水温上升,增加热害病的发生。同时,要勤换水,注意水质变化,每天换水25-35厘米。及时清理水中的残渣、杂物,防止水质恶化。
水质过瘦:水清澈见底,可能是早期田螺投放过多或新开业蟹池。在这种水质下,螃蟹容易受惊,互相残杀概率增加,摄食生长动力降低,蜕壳率降低。可使用肥海产品进行改善。
黑藻问题:河蟹摄食不充分时,在天气晴朗且河蟹不浮头时,可使用“黑藻精”杀藻,同时配合调整水质。
水质过肥:使用“EM”改良水质,同时使用底改产品分解过多的有机物及腐烂水草。
水质浑浊:可能是池塘底部缺氧,河蟹在底层爬动导致水质浑浊。可先增加水质溶解氧,再用调海产品调整水质。
大闸蟹养殖需要综合考虑环境、水质、蟹苗、管理、疾病防控等多方面因素,通过科学的养殖技术和精细的管理措施,才能提高养殖效益,获得优质的大闸蟹产品。
关于大闸蟹养殖方法和环境的精彩图文、热门评论,您可能对第一蔬菜网以下推荐的内容感兴趣,欢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