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粮食总产创新高背后的不竭动力
来源:
shucai1.com
2021-01-17
浏览:
340
字号:T|T
摘要:粮食总产创新高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2020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实现3957.4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202万吨,比2019年增加85.7万亩,总产量创历史新高,首次迈上1200万吨大关。去年,甘肃省印发了《2020年全省稳定粮食生产行动方案》,先后召开了春季农业生产视频调度会议、全省马铃薯绿色标准化基地建设安定现场会、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景泰现场会,督促各地切实抓好春播夏播、病虫害防治、防灾减灾、…
粮食总产创新高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2020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实现3957.4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202万吨,比2019年增加85.7万亩,总产量创历史新高,首次迈上1200万吨大关。
去年,甘肃省印发了《2020年全省稳定粮食生产行动方案》,先后召开了春季农业生产视频调度会议、全省马铃薯绿色标准化基地建设安定现场会、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景泰现场会,督促各地切实抓好春播夏播、病虫害防治、防灾减灾、撂荒地复耕等工作,为粮食增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确保小麦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的同时,全省积极发展全膜玉米、黑膜马铃薯等旱作农业,使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500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030万亩。
为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全省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农艺技术集成应用、节水灌溉技术、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撂荒地复耕复垦等工作,探索形成了“一户一块田”“一户一台地”“一企一基地”的粮食生产成功模式,共建成高标准农田331.12万亩,完成撂荒地复耕复垦160万亩,为粮食增产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千方百计提高单产,也是全省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的主要途径。2020年全省积极推广双垄沟播种植玉米抗旱增产技术、马铃薯抗旱增产综合配套技术,加快实施了小麦条锈病、草地贪夜蛾等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推进受灾县区开展灾后恢复生产,把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
农业产业化强基础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但是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并未放缓。当年全省脱贫人口达到7.3万人,全省75个县区共安排产业扶持资金17.1亿元,为贫困户补种蔬菜、中药材、马铃薯等产业121万亩,补栏牛羊猪等48.5万头(只),新建果蔬和马铃薯储藏库1050座,圆满完成了依靠产业脱贫一批的目标任务。
据行业统计,2020年全省特色种植业面积达到3510万亩,较2019年增加64万亩。全省蔬菜总产量为2838万吨,高原夏菜面积、产量位居全国第一。马铃薯总产量1550万吨,中药材总产量132万吨,水果总产量890万吨,马铃薯、中药材、苹果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第二。羊存栏2156万只,鸡存栏5555万只,羊存栏量位居全国第三。牛存栏478万头,荷斯坦奶牛存栏21.7万头,牛存栏量位居全国第九。
2020年,全省农业产业带动效益明显增强,共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28家,农业企业总数达到3096家,带动1万多个农民合作社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5%。创建了安定、临洮、肃州、宁县等国家级重要农果种业产业园区,建成了肃州、民乐和临泽3个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正在创建的2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进展顺利。
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之时,全省农作物病虫害防御、畜禽粪污利用、测土配方肥施用、有机肥施用等应用能力持续增强,形成了一系列体系,“甘味”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过去一年,全省农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农村人居生活环境大改善,美丽乡村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2020年,全省建立了农村垃圾收集、运输体系,改建新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58万座,共创建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10个、清洁村庄示范村10000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900个、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00个,国家部委命名的各类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示范村212个,完成了农村人居环境三年行动目标任务。
截至目前,全省1226个乡镇、13238个村开展了“三变”改革,推荐陇西县、凉州区、康县为全国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并指导开展试点工作。完成了农村承包地确权成果资料整理归档,建成了全省土地确权数据库,总体完成了土地确权工作任务。
同时,全省开展了高台县、环县、积石山县3个国家级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试点示范,对全省22个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镇进行了巩固提升,遴选了红古区、嘉峪关市等15个省级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工作。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2020年,全省进一步完善了《村规民约》,加快以“邻里守望、家庭和睦、诚信重礼”为主题的文明乡风建设进度,破除乡村陋习,推进了现代化乡村社会和谐、稳定、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