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东坡区:梨子摘掉一个村的穷帽子

  水果丰收,果农笑开颜。

  “不调产没出路,早调产早致富”。四川眉山东坡区三苏乡陈沟村用17年时间证明了这个道理。在全乡最早调整产业结构,最早鼓励村民自主创业,最早形成“一品村”种植规模,如今已是西南片区最大的丰水梨生产基地,年实现梨子销售收入7000余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8年以前不足2000元,逐渐增长到现今的一万多元,全村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富起来的村民乐开怀。

  17年前“深谋远虑”

  换来今天“全村富裕”

  7月17日11时,陈沟村7组残疾人彭兴国驾着装满梨子的三轮车,驶进公路旁贩运商设置的收购点,4元一公斤的收购价,抬筐、过秤、付钱,不足5分钟,1300元的现款就拿到手。一脸兴奋的彭兴国说,由于身体残疾原因,只种了2.3亩梨子,每年6月下旬到7月底这一个月时间,梨子能轻松稳卖2万多元。

  “10多年前住土墙房,而今住进小洋房,年收入20多万元,要不是当年大胆种果树,好日子哪能来得这么快哟!”37岁的傅年秀很庆幸夫妇俩当初果断放弃在外打工,选择回乡自主创业的路子,10多亩“摇钱树”连年稳赚。

  村支书张勇说,1998年以前,全村耕地产出效益很低,荒坡空土没有开发利用起来。靠水稻制种和小部分柑橘树,村民难致富,因此不少人选择外出打工,村子陷入“越穷人越往外走,走得越多村里就越穷”的尴尬境地。穷则思变,从1998年开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村两委带领村民走上变革之路——调整产业结构。经过多次外出考察学习,根据山丘地带的土壤、气候条件,村里把种植丰水梨作为增收富民的重头戏来抓。然而,要让村民在短时间内改稻种树,阻力不小。“干部宣讲产业结构调整时,很多人都不敢冒险。后来看到9组李文生等几户村民,试种梨子几年功夫,收入比原来高出数倍。村民才普遍动了“心”,热情劲儿一下子就来了。”张勇说。

  如今,全村丰水梨、圆黄梨、黄金梨等几个品种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并成为西南片区最大的丰水梨基地,年总产量达到1500万公斤,销售收入7000多万元,仅此一项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40余户,5—10万元的有350多户,与早期形成鲜明对比。

  走绿色品牌之路

  让水果“有名有姓”进超市

  多年来,该村全心全意发展“一村一品”建设,从2002年梨树成功挂果开始,全村人均收入每年递增500元以上。大部分村民靠种植水果住上了别墅,购买了轿车,梨子一品产业已发展成为该村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我们村里的水果根本不用打广告,一到采摘季,收购商排着长队就来了,年产量3000万斤还供不应求。”在张勇看来,这是早调产早致富的又一大优势体现,“别人还忙着为产品打开知名度、找销路的时候,我们已经赢得了口碑,发展自然遥遥领先。”

  “目前村两委正筹划成立专业合作社,申报绿色注册商标,力争在技术交流、维护果农利益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等方面有更大作为。”谈到未来发展愿景,张勇说,村里正在向进一步提升水果产业化生产水平方面努力,计划举办梨花节,让更多的人到村里旅游、休闲,商标注册成功后,从陈沟村销售出去的水果都会有名有姓地进大超市。“通过绿色产业发展之路,推动全村水果向规模化、产品优质化、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发展,让村民更富。”张勇说。(眉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