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看着订单种菜心不慌

  “今年种了300多亩灯笼椒,60多亩芋头,90多亩玄参,还有一些经济作物。敢承包这么多土地搞种植,是因为这些作物基本上已经有了销售渠道。”近日,重庆市南川区山王坪镇龙泉村,种植大户杨刚站在自己的承包地里对笔者说。

  杨刚2012年开始从建材行业转行搞农业,由于前两年玄参价格很好,以每亩70元的价格流转了龙泉村300多亩土地,全部种植玄参。去年他将玄参种植面积一下扩大到了500多亩。玄参是丰收了,但由于事先没有找好市场,最终他的玄参以比前年每斤低1元的价格卖了出去。

  今年,杨刚将玄参种植面积缩减为90亩,转而从事蔬菜种植。“种植规模这么大,一收获就是几十上百亩地一起收,光靠菜市场销售不太现实,靠商贩来收购也不稳当。”

  吸取了教训,去冬今春,杨刚就一门心思找市场。到主城的蔬菜市场和客户谈生意,还请客商到自己的基地考察种植环境和生态优势。

  工夫不负有心人,春节期间,他拿到了一家食品加工厂的辣椒种植订单。

  接着,他又和盘溪市场的一家蔬菜公司签订了60多亩的芋头‘保底订单’,随后又拿到了20多亩向日葵种植订单。就这样,他差不多为500多亩土地提前找好了客户。

  “这些都是保证金打给我才种的,吃了定心丸,搞起来有底气。”杨刚说。

  前几天,盘溪市场的一位客商已经和杨刚达成协议,让他种植200多亩秋洋芋。但土地上都种有辣椒、芋头等作物,这些作物还没收获怎么种呢?

  “这个我自有办法,就是在辣椒和芋头地里搞间作,秋洋芋一样收得到。”杨刚胸有成竹地说,除了他自己拿订单,他还联合村里16位村民种植,再多的订单都“吃得下”。

  “虽然订单种植利润未必有直接销售高,但必须先有销路,才能保证盈利。”他说,订单种植既是止损的需要,也是大规模种植适应市场的必经之路。(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