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麻江:科技蓝莓助民增收致富

  据统计贵州省麻江县蓝莓种植面积6万余亩已挂果2.5万亩预计产果5000吨位居黔东南州第一。

  麻江1100多户农户种植蓝莓4500多农户受益解决农民工就业6000多人年产值将达2.2亿元。

  目前麻江开展有机产品认证的蓝莓企业已达20家其中获有机产品认证证书8家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12家全县有机认证面积达10105亩。

  又快到了蓝莓采摘的季节麻江县逐渐繁忙起来。

  作为全国蓝莓的主要产地麻江蓝莓鲜果凭其超高的花青素含量远销北上广等地名声更是远及海外。

  对当地人来说蓝莓可不是用来吃那么简单这个小小的蓝莓承载着他们脱贫致富的希望。

  一家公司的技术后盾

  1999年贵州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所长聂飞开始在麻江种植蓝莓并进行相关研究。麻江土壤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同时属于酸性土壤特别适合蓝莓的生长。16年下来他在蓝莓种植上累积了不少经验在国内也是出名的专家。

  曾有外地企业想请聂飞去做技术指导但都被聂飞拒绝了。“除了麻江我哪也不去。”聂飞希望通过“用技术吸引企业落户麻江”—对那些在麻江种植蓝莓的企业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他想以此来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

  贵州蓝海聚宜特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就是这样被技术指导吸引来的公司之一。

  蓝海聚宜总经理李明佑就是麻江人他和另外5个朋友一起回乡开办了这家蓝莓企业。

  虽然还没到蓝莓大规模成熟的时候但蓝海聚宜公司已经开始组织工人采摘了。李明佑说这是种植的早熟品种要比普通的蓝莓提早一个多月成熟。

  “这是聂飞告诉我们的方法为的是错开蓝莓的采摘和销售时间。”蓝莓的采摘时间仅为20天到1个月。大规模的蓝莓同时成熟若来不及采摘果子就烂在地里了。

  通过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技术员们的指导公司从种植初期就开始不同品种的蓝莓搭配种植。不仅延长了蓝莓采摘的时间也减小了销售时所面临的竞争。

  作为麻江第一批扶持成立的蓝莓企业他们的种植规模已从2010年的110亩发展现在的459亩。有了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的技术保障不仅产量增加蓝莓的品质也越来越好。

  李彩花算账

  生长在同一枝条上的蓝莓并不是同时成熟的。可能几颗已经熟透了但其他蓝莓却还是青的。所以采摘只能依靠人工挑选对一株蓝莓进行反复采摘。

  修枝、除草、追肥、采摘、包装……一个环节通常要在春、秋两季重复进行。蓝莓种植环节多、延续时间久产业链长。这样一来提供的就业岗位多参与的群众自然也就多了。

  李彩花是麻江宣威镇翁保村人家就住在蓝海聚宜公司蓝莓种植区的附近过去她一直在家务农。

  两年前她和附近的10几个村民一起到蓝海聚宜公司“上班”每天早上7点30“到岗”午休两小时下午5点30下班李彩花步行回家也就5分钟的时间。

  在这里工作1天工资有60元每天工作8小时。李彩花说过去家里种的庄稼基本上只够吃的生活收入都靠男人们在外打工。

  她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月平均工作25天一年下来收入大概1.8万元。

  在蓝莓企业工作的农民多为留守人员在蓝莓企业工作离家近、强度低妇女和老人也能干得动。

  龙国本的生意经

  一见到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的技术员廖优江龙国本赶紧将他拉到自家的蓝莓种植园里“这里的草还要再除一下吗?”“枝条需不需要修剪?”“今年我家结的果子怎么样?”……

  除了当面请教龙山镇共和村的龙国本还经常给廖优江打电话参加他们组织的技术培训。

  这块20亩的地龙国本原先种的是梨树可管理起来一点也不轻松该有的程序一样也不能少。收下来的梨子还要自己开车拉到市场上去卖1斤也就卖几毛钱。

  “一棵果树全部的产量还卖不过1斤蓝莓。”龙国本说。

  2009年他把梨树换成了蓝莓。2012年蓝莓开始挂果出产。

  这一年蓝莓为龙国本一家带来了10万多元的收入。

  刚开始收获的时候龙国本将蓝莓拿到家附近的公路旁去卖吸引了不少人气。渐渐的留号码给他的买家多了。

  现在龙国本只要在家里发条短信:“蓝莓已成熟请来收!”收购商就会如约而至。

  这样不仅生意做得轻松而且蓝莓的储存问题也解决了。

  随着蓝莓树的不断成熟蓝莓产量也在逐年翻番。“现在每亩蓝莓就能收入近1万元。”龙国本说。

  2013年龙国本又在自家的另一片山地上种下了30亩蓝莓今年正好开始挂果。龙国本保守估计今年的收入超过20万元。

  2014年龙国本不仅买了两辆车还在老房子旁边修了1栋3层楼的“小洋房”。

  现在像龙国本一样的麻江农民越来越多他们依靠自身的勤劳和技术人员的支持开始通过种植蓝莓来改变贫穷的现状。

  一颗颗小小的蓝浆果给农民们带来的却是满满的幸福。(张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