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杏勾起的乡愁——杏中贵族“玉巴达”

  老北京胡同、老北京布鞋、老北京涮肉……北京前面加个“老”字,似乎更有了味道!对于老北京人来说,那便是乡愁!

  习总书记到北京庆丰包子铺吃包子,回忆起小时候的味道,乡愁满满。的确,乡愁很多时候就藏在小时候的味道里。其实,这也是北京城的记忆,背后往往衬托着丰厚的历史和细腻的民俗。就像北京特有的“玉巴达”杏,一颗百姓寻常见的杏果,给多少代北京人留下了幸福记忆,也自然勾起多少人的美丽乡愁。杏中极品游离于记忆和现实

  提起北京,人们立刻想到天安门、王府井,但很多人没想到,在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拱卫下,这个国际化大都市还有一大片深山区。千百年来,这里不仅上演了惊心动魄的王朝更迭,也传承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更造就了一批特有的农业资源和产品。

  在大街上,问问老北京人吃杏,多半回答是要海淀区北安河的“玉巴达”。按海淀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郑禾的说法,“玉巴达”杏,杏中贵族。咬上一口,糯软酸甜香,闭上眼睛,细细体会,情不自禁地会惊呼:此乃杏中之极品也!神乎其神。

  为了领略“玉巴达”杏的魅力,日前,记者驱车来到其原产地海淀区苏家坨镇,看着一颗颗百年杏树、听着果农们讲述着果园和自己的故事,恍惚觉得,这小小的杏果,居然游离于历史和现实之间。

  一走进丫丫采摘园,北京人的热情和幽默扑面而来。园主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李振有,黝黑的皮肤,虽然62岁,但身体依然显得精壮。老李承包这果园已经10年,但果园却有50多岁了。“这里150多颗杏树,还是我小时候栽的。”老李说,没想到50多年后我来伺候它们。

  每年4月,这一片位于北京西山、太行山脚下的数千亩杏花烂漫绽放,满目“浅红欺醉粉,肯信有将梅”、“山城斜路杏花香”的景色。农历“芒种”后,杏子便开始成熟。

  据老李说,“玉巴达”杏在明代就是贡品。光绪年间,清政府专门兴办京师农事试验场,供杏树栽植试验、改良、推广。但与其他杏相比,就是太娇贵,受气候影响很大,尤其怕在杏花受粉期间出现霜冻。熟透的“玉巴达”只能放两天,破一点皮很快就会烂掉。他形象地说,要想吃到真正成熟的“玉巴达”,只能张着嘴等,而不能让它等着,真有点贵族气质。

  在不远处徐小玉的果园,记者见识了百年杏树,依然硕果累累。徐小玉说,100年前,栽种这棵树的人的后代就在隔壁村。这棵树可是见证了那个家族的历史,其实也折射了北京城的变迁。徐小玉说,现在买“玉巴达”杏的多数是回头客,主要是老北京人。因为那是他们那代人的记忆。

  杏原产我国。在海淀地区,栽培杏已有500多年历史。1915年至1945年海淀范围内创建了18处民间果园,其中北安河的玉巴达杏享誉京城。海淀区农科所辛燕告诉记者,其实,杏果含有多种有机成分和人体所必须的维生素及无机盐类。果中β-胡萝卜素的含量为各种水果之首,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十大最有利于健康水果中的第二名。

  那些世世代代耕耘于此的老北京人心里清楚,“玉巴达”正是杏中极品,是北京独特的地理和自然气候、特有的培育方式、再加上人文历史因素,成就了它的高贵。

  地理标志保护找回乡愁味道

  历经千百年栽培、演化,形成北京杏品种资源中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地方品种群,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是绿色文物,活的化石。然而,有显赫的历史,有高贵的品质,但面对城市化进程和市场的冲击,“玉巴达”杏一度面临困境。

  北京市绿办副主任佟亚东说,近年来,随着北京农田面积的减少,许多优质特色杏品种已经或逐渐濒临灭绝,保存下来的杏树也处境维艰,由于品牌建设滞后等各种原因,造成销售价格不高,而且还时常出现卖难,农民生产积极性低,对杏树管理粗放甚至放弃管理,使原本优质的资源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从事20多年“玉巴达”杏种植的肖凤云有8亩杏园,今年采摘价10元一斤,一年收入也就两万多元。她认为,东西是好东西,但一方面这个品种产量小,坐果率低,另一方面缺少知名度,不能光指着少数的老北京回头客。以“玉巴达”的品质,卖20元一斤也不算贵,樱桃一般还卖30多一斤呢。

  徐小玉和丈夫管理9.6亩杏园,由于他们的果园地势较高,在春季坐果时遇到了寒流,坐果率很低,初步估算今年只能收入几千元。好在两口子都在驾校上班,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他们的杏园才得以维持。

  “如果不对这一特色资源加以保护,传承千百年的北京味道真成为永远的回忆了。”佟亚东说,农产品地理标志机制的建立为这一保护提供了支撑。

  从宏观来讲,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总体空间布局确定海淀区农业发展属近郊田园景观建设区。因此,推动海淀杏产业发展,恢复发展海淀和老北京特色杏品种,规范建设高标准旅游观光杏园,适应首都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满足都市人们回归自然、追求个性化度假、休闲的需要,对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意义深远。

  在具体操作上,2012年海淀农科所启动了海淀杏产业提升项目。“海淀玉巴达杏”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成为区历史上第一个“地标”产品。随后,在品牌打造中,特别突出“玉巴达”杏独特品质和唯一性,发挥杏园农田的生态服务价值和田园景观功能,拓展和延伸杏产业链。

  作为地理标志证书持有人,海淀农科所在地标管理上下足功夫:通过寻找百年杏树,收集挖掘杏树传奇与故事传说,选出“老杏树”20株,颁发证书,奖励树主人,建立玉巴达杏原产地保护园、杏品质评比,制定生产技术标准,举办杏采摘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玉巴达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李振有操一口京腔,笑呵呵地跟记者说,老北京人就好这口,怎么能让它轻易消失!(刘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