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莞茶山果市与荔枝种植
广东东莞盛产荔枝,产量居全省之冠,而茶山是全市荔枝四大产区之一。在民国以前,也许更盛,因那时在茶山曾出现过一个果市。
茶山黑叶,一向驰誉省港澳。时至今日,许多生果档所出售的黑叶荔枝,仍无不标上“茶山”两字,以示货品正宗。
20世纪50年代前,茶山就有荔枝种植。所有品种有黑叶、大露(墩头大造)、瑰枝、妃子笑、三月红、桂味、糯米糍、白腊子、山枝、蜜糖埕等,其中黑叶和墩头大造驰名省港澳。
茶山果市自然形成东门桥下荔枝香
说是果市,实质是荔枝市。每年端午节前后,是荔枝大熟时期。每天清晨起,四乡农民便用船运载荔枝到茶山东门头(即东门桥下,约当现在上元管理区区府所在地),以便出售,而果贩亦于此陆续到达,进行议价交易,非常热闹。天天如是,直到整个荔枝季节结束。这一果市是自然形成于清代,何时消失,已无可考。目前,茶山的荔枝生产,比过去虽然减少了些,但仍不失其基地的地位。
过去,茶山在青鹤湾边的村庄,如横江、下朗、上元等,多在沿河处筑有基围(养鱼兼种禾),必在围坣上种荔枝。夏收之际,江水上涨,一片汪洋,坣上荔枝,在浓绿的枝头,衬托着一片红云似的果实,在朝晖夕霞照射之下,倒影水中,景色之美,非笔墨所能形容。这时,如约二三好友,驾一叶扁舟,泊于树下,清谈啖荔,真是其乐无穷,不知人间有烦恼事。
早熟晶莹鲜润清美茶山黑叶驰誉省港澳
岭南佳果荔枝品种很多,因成熟时间的迟早和品味的差异,各地有特殊的名种。增城的挂绿,罗岗的桂味,新兴的香荔,石岐三月红和茶山的黑叶等便是。
茶山黑叶,一向驰誉省港澳。时至今日,许多生果档所出售的黑叶荔枝,仍无不标上“茶山”两字,以示货品正宗,如桂味之无不标上“罗岗”一样。茶山黑叶为什么这样有名?一般的黑叶,多有“死肉”,即剥开壳时,蒂下的果肉有一红线形,吃起来有渣;茶山黑叶则没有,且整个荔枝晶莹鲜润,味较清美。
墩头大造与黑叶齐名盛极而衰无人识
20世纪50年代前,茶山就有荔枝种植。所有品种有黑叶、大露(墩头大露,俗称墩头大造)、瑰枝(和枝)、妃子笑(笑枝)、三月红(玉荷包)、桂味、糯米糍(米饭、水晶丸)、白腊子、山枝(假桂味)、蜜糖埕等,其中黑叶和墩头大造驰名省港澳。两者均属晚于三月红的早熟种。黑叶略迟于墩头大造,清甜、爽脆,蒂头下无死肉。省港澳水果店所售黑叶,均标茶山黑叶,以招徕顾客。墩头大造,味甜、肉厚而爽,核较小,只下朗村1棵,早已不见该树,渐无人知。
茶山荔枝种植主要有3个时期:
1988—1996年,茶山发展荔枝生产,年均种植面积近3000亩,年产量250多吨。
1997—2000年,荔枝种植的年均面积6000亩,年产600多吨。
2001—2002年,荔枝生产逐渐减少,年均种植4000亩左右,年产约360吨。
2007年,种植面积3531亩,产量228吨。
漫把金钗品价高荔枝端不让葡萄
“黑叶”亦名“金钗子”。明末清初的屈大均,五居东莞,康熙九年(1670)携妻王华姜居于莞城东湖尹源进的兰陔别墅。次年正月,王华姜卒。是年夏,当荔枝熟时屈大均作《以荔子荐华姜文》,有云:今者,左有增城之挂绿……右有东莞之黑叶……
屈氏将黑叶与增城的挂绿比美,可知黑叶是名优产品。
古文献有关金钗子(黑叶)的记述:“实大核小,其味甘香,名曰金钗子。相传昔人有解金钗而得其种,即呼黑叶者也。(明·万历《顺德县志·杂志》)也有关金钗子(黑叶)的诗(汪广洋诗):
漫把金钗品价高,荔枝端不让葡萄。
若教李白谙风味,甘愿南州脱锦袍。
汪广洋,洪武六年(1373)由左丞相贬为广东行省参知政事(相当金之副省长)。即黑叶荔枝在明初已很著名。
黑叶荔枝,康熙三十九年(1700)东莞知县钱以垲的《岭南见闻》卷三《荔枝》条说:“东莞则黑叶为上,(略)余谓黑叶,只让挂绿,其馀皆当背面。”黑叶仅次于挂绿,其美可知。黑叶荔枝,首推茶山,“果大肉白,爽脆清甜,核焦小如豆大,其肉裹以纸,隔宵不湿,壳红且带黑,形圆而皮光者尤佳。”(【民国】《续广东通志未成稿·舆地略之七·物产四》)。
紫囊荔枝也是茶山的名优品种。明代“南社乡农”谢重华曾种植过。屈大均《翁山诗外·卷十六》有诗为证:
喜谢九丈莞中见过之作
(一)
咫尺乡园未得还,城中闭户亦深山。
故人只有香农父,来共琴书一日闲。
(二)
汝种多香与子孙,胜于全买荔枝园。
紫囊一树人争食,明岁招予作白猿。
(原注:丈有荔枝名紫囊,最为珍品)【注】谢九丈即谢重华,南社人,明遗民。(广东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