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宁江区:“大菜园”瓜菜飘香醉了松江
当夏日晨曦照亮松花江畔,宁江区大洼镇民乐村的蔬菜大棚里,几位菜农已经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正忙着采收黄瓜,然后,整捆整捆搬出,再分拣、装车。
“顶花带刺的黄瓜哩……”十公里外,松江菜市场里,市民陈大妈在蔬菜区精挑细选着。周末到了,她要为孩子们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
城市中的人们涌向菜市场,将刚刚从大棚里摘下的留有露水、泥土清香的新鲜瓜菜带回家。这是宁江区菜农们清晨送给这个城市的第一份礼物。
宁江区,一个优质无公害蔬菜的理想产地,松嫩平原腹地,松嫩两江水系的日夜滋养,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造就了宁江蔬菜干物质积累多、瓜果甜香馥郁等特有的优势。
宁江区委、区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城郊高效农业。2011年以来,他们把棚菜产业作为调整结构、促农增收的主攻方向之一,锁定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精心打造城市“大菜园”,不断丰富市民的“菜篮子”。
四年来,松花江畔延伸出一条7000余亩的绿色长廊,它每年为宁江菜农带来人均1.5万元的纯收入,为市区提供近25万吨的新鲜蔬菜,成为一条四季常青的绿色经济带。
昔日“米粮川”唱活“大棚戏”
扩大种植面积形成优势产区
俗话说“一亩菜十亩田”,种什么划算,农民心里有小算盘。
“种大田想赚钱,得有规模,不然不如种棚菜。”站在瓜香四溢的大棚里,宁江区善友镇党委书记张玉学算起经济账:“去年玉米行情好,去了种子化肥农机等投入,纯赚1.5万元。种棚菜,一亩地一茬瓜,纯收入2万元。同样的一亩地,种玉米就一季,棚菜最多种四茬,纯收入是种玉米的好几倍。”
2011年,是我市棚菜规模发展、全面铺开阶段,期间正赶上省里实施“百万亩棚膜蔬菜建设工程”,省市两级补助资金大规模投入,信贷资金的集中支持,加之已有较好的基础,宁江区棚菜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大面积发展起来。
“一栋温室几亩田,一年四季都出钱。棚膜产业连成片,家家户户把钱赚。”一段民谣,把大洼镇民乐村发展棚膜经济、农民致富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目前,发展棚菜经济所用耕地只占全镇耕地的百分之一,收入却已占到全镇经济总量的12%。大收益促使农民种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农民不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在自家门口的“大菜园”就能赚大钱,过上好日子。
靠种棚菜,许多村民开上了小轿车,有的还在城里购置了楼房。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宁江区相当一部分农民家庭盖起了新房,用上了太阳能,接通了宽带,模糊了农村与城市的界限。
“虽然都是种地的老把式,但摸不清市场门道,前几年,听说种小柿子值钱,大家都去种,结果丰年产量高,收入却上不去。”大洼镇民乐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峰说,为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和大市场对接起来,每个蔬菜园区都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民乐模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育苗、统一销售,农户不用为“种什么、怎么种、如何销”发愁。目前,宁江区蔬菜合作社已发展到20余家,优质、安全的蔬菜不仅充实丰富了全市的“菜篮子”,而且已经成功打入哈尔滨、大庆等外埠市场。
四年间,宁江区棚膜蔬菜面积从4500多亩发展到7000余亩,但张志峰认为这离梦想还很远,他说:“农业能富市,也能强市。目前,全市每年蔬菜需求量近100万吨,即便在旺季,宁江区生产的蔬菜也仅能满足三分之一左右,如果放眼‘买全国,卖全国’,立足宁江区瓜菜品质优势、区位优势,打造一个辐射东北三省、内蒙古等地区的蔬菜批发市场和集仓储、物流、农产品交易于一体的区域现代化的农业综合服务园,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那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农民变“工人”大棚变“车间”
瞄准绿色特色打造现代产业园
大棚搭建、道路扩建……善友镇林家村的蔬菜产业园俨然成了一个“大工地”。在这里,田成方、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现代化棚菜产业园区渐渐成为一片靓丽的风景,一栋栋大棚就像一个个被承包的“车间”。
近年来,宁江区认真开展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创建活动,大力实施棚菜提升工程,制订了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出台了奖励政策,对新建100亩以上的棚膜蔬菜园区,奖励补助金额为60万元,其中,50万元用于奖励直接投资农民,蔬菜园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目前,宁江区重点创建18个国家蔬菜标准园,育苗中心一个,棚室占地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园区15个,带动就业近6500人。
走进由村民范秀华夫妇经营的大棚,融融的暖意扑面而来。不离土不离乡,农民变“工人”,他们的生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范秀华边采摘西红柿边说:“种大棚干的还是咱农民拿手的老本行,但不用自己花钱建大棚,不用看天吃饭,赚的是稳稳当当的工资,一年轮作两茬,第一茬就能把租金和其它费用都赚回来,一年纯收入2万多元。”
就近打工不仅能够获得稳定的收入,同时方便了他们照顾老人和孩子。产业园区全年种植模式和先进的技术支持也相对减轻了以前抢农时、畏天灾造成的压力。五月初,市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预警,宁江区瞬间风力达8级,掀翻了三十多座老旧大棚。随着棚菜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风、雪灾、火灾等给农户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成为棚菜发展的一个阻力。对此,宁江区绿色食品开发办公室负责人李国建议,做好棚菜发展“兜底”工作,争取相关资金支持,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面积,减少菜农后顾之忧。
“示范园区并不仅仅是做给农民看,更是要带着农民干,实现农民富。”在大洼镇民乐村蔬菜示范园区的暖棚里,一串串“珍贵”牌高糖水果番茄即将上市,而它的价格也和它的名字一样足够“珍贵”,一粒种子就卖到两元钱。由于主打科技、绿色、有机牌,是民乐农工商总公司与吉林农大合作培育试种的新品种,产品未上市,就已被预订一空。公司负责技术推广的技术人员说:“我们卖的是七十年代的味道,产品严格按照绿色、无公害标准种植,用的是鸡粪、羊粪,坚决不打农药。”
以前种菜都是按照传统的方法种植,菜难卖不说,还卖不上好价钱。按照绿色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种菜,蔬菜上市后成了抢手货,每公斤比以前多卖了0.4元。范秀华卖完菜一算账,种植绿色棚菜一栋大棚比以前增收7000多元。目前,宁江区通过大力开展绿色食品项目的开发和产品规范认证工作,成果显着。全区已开发出各级各类名牌农产品52个,其中,农业部认证的有机食品9个,绿色食品8个,无公害农产品17个。
善友镇已对未来有了更长远的打算,张玉学说:“我们将继续在‘提质增量’上做文章,引导菜农种植和扩大适销对路的品种和效益较高的名特优蔬菜品种,发挥规模优势,积极占领附近县市蔬菜市场,真正让棚间种菜的小路成为农民致富的康庄大道。”(刘明学白延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