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乐陵:科技兴农奋力谱写兴村振兴新篇章
近年来,乐陵市农业农村局牢牢把握农业供给侧改革主线,以乡村振兴科技支撑为总抓手,不断强化科技兴农支撑力量,走出了一条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新路子,为乡村振兴插上了科技翅膀。
科技+农业,园区为载体、人才为引擎,打造高质量农业。园区为载体,农业农村局不断加快以园区基地为主的农业科技载体建设,探索智慧农业、互联网+农业等先进模式,先后打造齐鲁样板杨安镇辣椒种植示范基地,900亩辣椒基地全部实施水肥一体智能化模式,并配备物联网系统和八要素气象站,从而实现节水、节肥、节药、省工、增产、环保和改善品质等诸多优点,手机APP随时监测农情、精准操作;打造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当地30万亩枣林资源,大力组织实施枣品种优化改良与选育工程,持续扩建国家枣树良种基地,引资协助建设枣树智慧大棚,让小枣也住进了温室里;打造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车间,成功将智能数据采集系统和物联网监控检测技术运用到3.9万平米的养殖车间,实现现代养殖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成为德州市南美白对虾养殖模板典型。人才为引擎,农业农村局在积极培养本地人才练内功同时,千方百计与科研院校对接,吸引外地高端人才入驻乐陵,先后签约省农科院中药材专家王志芬、小麦专家王法宏、果树专家周广芳、蔬菜花卉专家王淑芬、王宪昌博士和德州市农科院张自坤博士等10余人,充分发挥其高科技人才的科研力量,或是直接签约某个园区基地长期跟踪指导田间生产,提供技术指导;或是受聘担任农技讲师,定期来我市开课讲座,将更先进、更科学的农技知识传授给广大农民和基层技术人员,成为乐陵农业产业发展的智囊团。
科技+农民,点、网、面多措并举,培育高素质农民。以专项培训为点精准服务。集聚新型职业农民技术、高质高效绿色粮食、绿色植保等内容,每年举办专项培训班,针对组织园区基地、合作社、种植大户、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开展集中培训,精准农业产业需求、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带领农民稳定增收。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网覆盖全市,依托基层农技推广等项目培训平台,以县市为中心、以9个农技推广区域站为骨干、以近百名基层农技指导员为辐射点,构建县市-乡镇-村(基地)-农户层层递进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大大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能力,同时从土专家、田秀才和种植能手中遴选300多名科技示范户充实其中,提高农技推广体系的辐射带动能力和覆盖力度。以普及技术为面提高影响。利用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纸质媒体等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宣传,通过送科技下乡、赶大集、挂横幅、发宣传挂图、农村大喇叭等方式开展线下宣传,从而实现多角度、多层次的宣传覆盖,提高先进农业技术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科技+农村,加速物联网技术与农业农村融合,建设信息化农村。加快推进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农业全产业链的应用,依托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国家级试点县,以乐陵金丝小枣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为切入点,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产品生产体系,建设交易集配中心,完善信息化冷链物流体系,提升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建设覆盖全市的农产品出村进城高效体系,从而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后一公里;依托益农信息社,以全市1000多个益农信息社为基点,打造覆盖全市的集农产品宣传、销售、线上+线下为一体服务体系,筛选当地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制定统一线上标准,推行线上平台销售,实现了运营模式上的创新。
科技+农企,推进产学研合作,打造科技经济融合新载体。围绕小枣、调味品、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大力促进科技与企业的多方面融合,催生孵化了一批智慧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龙头产业。小枣产业,乐陵市与省农科院合作建设了金丝小枣产业技术研究院;马铃薯产业,依托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建成了全国唯一的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内最大的马铃薯原种培育基地,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10余所科研院校合作,建成4个马铃薯人才培训基地,马铃薯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在全国24个省、自治区配套推广,种薯产能全国占比20%,成功创建2019年省级境外合作示范区(中国-哈萨特斯坦),共建中哈马铃薯科技创新平台;调味品产业,建设了调味品产业孵化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和国家级研发中心,并发布了全国首个调味品指数。
2020年,乐陵市科技兴农支撑能力持续攀升,166.7万亩粮食再获丰产,小枣、辣椒、蔬菜、水产、中草药等特色产业百花齐放,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再添一员,2个乡镇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1单位入选山东省休闲农业示范点,14个单位入选德州市2020年度市级示范社、示范场和示范组织。(乐陵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