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安:“三月三”果农欢
农历“三月三”,艾粿喜飘香。
4月21日,永安市小陶镇五星村,每家每户犹如过年一般,欢庆着自己的节日。村里的小道,居然因此堵车了。和艾粿一起飘香的,其实还有村里的柑橘。
像刘兴光一样,有30万元柑橘订金入账的当地果农,在村里并不稀奇。倒是今年脐橙的行情看涨,每公斤订价高达4元左右,让村里的果农乐了一回。
爬山涉水、蜿蜒而上……刘兴光的果园,犹如“花果山”。他的果园有400多亩,胜似一个小型“农场”。保花保果保质量,是他们最近正在下的功夫。
一个人忙不过来,当地的果农自然要雇工。刘兴光长期雇的工人就有4个,其他季节工就更多了。一年到头光雇工,他就要花掉六七十万元。
五星村里山垄田、望天田多,较平的地只有村部周边一小块。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989年,刘兴光开始种起了柑橘。此后,有样学样,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村子发展起了柑橘产业。
凭着早熟柑橘品种,他们打起了市场季节差。每年,这里的柑橘,国庆节前就可以大量上市。柑橘价格,高出平时市场价格将近一倍。
去年,村里光柑橘收入,就进账1400多万元,人均3万多元。要是算上毛竹之类的收入,那全村430多人的收入就更高了。产量高、质量优,生态好、收入高……有房有车,在村里并不是新鲜事。
有主业、新技术,原生态、市场化,让永安的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刘兴光的这片果园,亩产在2500公斤以上。农民增收从来都是难题。现场推动“解难题”的市委常委、永安市委书记黄建平一看,连夸“这个水平是农艺师的水平”。
基本不施化肥,多用有机肥,尽量用生物农药,这对于村里的果农来说,已经并不陌生。但是,剪枝、观叶,疏花、疏果,保花、保果……技术永无止境。夜晚,镇里的农技站站长,还要进村来指导服务。
技术有一个技术团队传授,“都是高级农艺师,‘论文’写在山上。”销售还有一个组织架构支撑。各类农业合作社,是农民的好帮手。而永安党委政府,更是农民的信息员,专门有人在长三角等地的大市场门口盯住。
低海拔种菜,中海拔种果,高海拔种竹,永安的田间山头,像刘兴光一样的现代职业农民还有很多。山清水秀的小陶镇,种植的莴苣就有2万亩。去年卖出了历史高价,每公斤在3元左右。
“以前是人家来收购,现在是网上对接。”客户的面很广,不仅有长三角的,还有珠三角的。和五星村的果农一样,永安的新型职业农民,个个想立新功。赢得了村民信任的刘兴光,如今成了村主任。
一个又一个新型职业农民,解决了“谁来种”、“怎么种”等农村发展难题。永安当地,仅一个小陶镇,可以点出来的户均收入20万元的村,就不在少数。
这里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关键是生态保护。“一年就可以在新安大院买一套房呢!”新安大院,在永安老百姓眼里,就意味着是城里的生活。村民的夸奖,让刘兴光的果园里充满了笑声。(永安市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