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增甜,都是甜蜜素的功劳?

  有传言称,水果之所以味甜,多是“甜蜜素”的功劳,事实果真如此吗?

  据悉,甜蜜素又称“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是一种无营养的甜味剂,也是国际通用的食品添加剂。其价格仅是蔗糖价格的1/3,甜度却是蔗糖甜度的30至40倍,因此使用范围较广,可用于饮料、甜品、果汁等食物中。

  根据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规定,甜蜜素可以在19类食品中使用,如烘焙类糕点、饼干、面包、雪糕、冰淇淋、冰棍、陈皮、话梅、话李、杨梅干等。但是在使用时,有严格的标准。在冷冻饮品、水果罐头、饮料、果冻等食物中,甜蜜素的最大使用量为0.65g/kg;在果酱、蜜饯、豆类熟食中的最大使用量为1.0g/kg;在脱壳的坚果中最大使用量为1.2g/kg;在糕点制作中,最大使用量为1.6g/kg;在带壳的坚果中最大使用量为6.0g/kg;而凉果类、果糕类食物中允许添加的甜蜜素是最高的,为8.0g/kg。

  业内人士指出,水果生长过程中,于其表面注入甜蜜素,不会对水果的甜度产生任何影响。这是因为甜蜜素溶于水但不溶于油脂,即便是在水果表面喷洒甜蜜素,也无法渗透至水果内部,也就不存在增加甜度的可能。

  如果商贩想要通过注射的方式增甜,就需要对水果进行全方位注射,这样会使水果的细胞壁遭到破坏,加速水果腐烂。如此来看,对于水果商贩而言,为水果注射甜蜜素只有百害而无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