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定:特色经果林改变石头山

  初冬时节,树叶未落,冬季修剪尚未开始,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坪上镇的果园非常安静。

  可在今年3月李花节举办之时,全镇近2万亩李花洁白似雪、清香扑鼻,引来众多游客赏景、拍照、品李子酒。曾经的石头山变成了花果山,不仅花开时节吸引游人,李子成熟时节更是人来车往。

  坪上镇位于普定县北部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度处于“人增-耕进-林退-土地石化”的恶性循环中,干旱、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

  2002年,坪上镇成为退耕还林国家试点县。县里提出将石漠化治理与发展特色林果优势产业相结合,以冰脆李为主要品种,促进石漠化治理与治贫致富相统一。

  “以前都是这种大石头,农民就在石头缝里种庄稼,越种土越少,也越种越穷。”在成片的果林中,坪上镇党委书记罗艳指着路边裸露的岩石说,冰脆李能在石灰岩发育的土壤生长,并有效减缓石漠化进程。2002年以来,坪上镇共发展冰脆李1.8万亩。

  石漠化土地种上了树,增加了植被,形成了产业,增加了收入。

  陈红是坪上镇最早种植冰脆李的农民之一。今年,他种在石山上的2亩冰脆李收入1.5万元。“以前种粮食只有雨水好的时候才能有点收成,现在李子每斤能卖3块多钱,我把家里的田地也都种上李子了。”陈红说。除了栽植冰脆李,陈红还当上了护林员,每年工资收入1万元。

  “冰脆李在坪上已成为支柱产业。”罗艳告诉记者,每到冰脆李上市季节,路边摆摊卖冰脆李的农民和络绎不绝的买家,成为坪上镇的一道风景。近两年,镇里开发了电商平台,冰脆李可卖到每斤17元。“我们当地人都买不到,全被外地人买走了。”罗艳说。

  坪上镇的石漠化综合治理产业化发展模式在普定县具有代表意义。普定县地处生态脆弱的西南喀斯特地貌中心区,根据2008年调查数据,全县喀斯特地貌面积占总面积的84.26%,石漠化总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35.8%。

  近年来,普定县把石漠化综合防治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累计在石漠化治理区种植梭筛桃、冰脆李、黑樱桃、五星枇杷、晚秋黄梨等经果林34230亩。

  在普定县城关镇陈家寨村梭筛村组,曾被专家定论不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岩旮旯里种上了8000余亩桃树。县、镇两级政府帮助村民成立了梭筛桃园产销协会,并注册了商标,实行严格质量管理,统一分级包装销售。2015年4月,“梭筛桃”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保护范围涵盖普定县现有行政区域。

  如今,梭筛每亩桃树产值可达4.5万元,是种植玉米的62.5倍。梭筛村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3倍。

  特色经果林为石漠化治理带来了生态、社会和经济等多重效益。据普定县林业局局长杨波介绍,全县石漠化面积从2008年的391平方公里下降到2017年的214.9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2006年的35.6%(含灌木林)提高到2017年的49.2%。全县石漠化地区耕地亩产值也从2008年以前的不足200元增加到2000-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3128元增加到2017年的833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