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永和镇长岭村:高笋产业助民增收

  正值高笋丰收的季节,永和镇长岭村的笋农们每天都是一脚泥一脚水地穿梭于水田中,忙着采摘成熟的高笋。

  过去,“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喀斯特山区地貌限制了长岭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此,长岭村也是典型的“空壳村”。作为省级一类贫困村,长岭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落,这里的村民长年以种植水稻为主,没有发展其他经济作物。

  去年9月,瓮安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下沉驻点工作队来到长岭村,立足长岭村特有的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按照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舞活“产业链”的要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这一核心,大力发展高笋产业。

  “长岭村的东西两面是两排大山,日照时间短,烤烟和油菜这类经济作物产量非常低,所以我们就考虑在田里面做文章,但是我们的水稻一年只有一季,而且亩产量比较低,收益也比较低,想来想去我们最终决定把高笋作为我们村的主导产业来发展。”永和镇长岭村驻村第一书记桂庆军向笔者介绍到。

  找准了产业,村里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方式,让群众积极参与到高笋产业发展中来,部分群众不仅流转土地有收入,还可以在基地务工。

  永和镇长岭村村民周博元今年已经70岁了,家里长期只有他和老伴在家,收入十分微薄。自从村里发展了高笋产业,老人开始去高笋基地务工增加收入。“八九十块钱一天,一年的收入能有将近一万块钱。”周博元说。

  不仅如此,村里还把精准扶贫户加入合作社,每年参与一定的分红。

  永和镇长岭村村委会主任、瓮安长岭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法人周博海告诉笔者,“原来我们这里的农田就是种一季水稻,一季水稻亩产量的经济价值就是1400元左右,现在我们把高笋引进来了,每亩高笋的价值可以达到3000元左右。”

  如今长岭村高笋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300亩。合作社下一步还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向深加工方向发展,引导更多群众一起种植。

  “下一步的计划打算是增加我们高笋的种植规模,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我们免费提供苗和技术给老百姓,老百姓拿去种成熟了之后我们来收,收了之后我们只把我们的苗和肥料的成本扣除,其他就是让老百姓赚。”永和镇长岭村驻村第一书记桂庆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