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长枣:小合作走向大联合
灵武长枣,素有“十八个一斤,十个一尺”的说法。
这种大小整齐、近似圆柱形的枣,是灵武市的特有品种,其果皮紫红,肉质酥脆,酸甜适口,果味鲜美,回味绵长,百吃不厌,成为果品市场悄然杀出的一匹“黑马”。
鲜为人知的是,就在味蕾刁钻的人们翘首以盼的时候,这匹“黑马”险些折戟沙场。
但灵武长枣依靠抱团作战,从小合作走向大联合,最终抵御住市场风浪,这匹果品中的“黑马”顽强地站了起来,成长为灵武市的一大主导特色产业和宁夏的一个闪亮品牌。
从单家独户到合作发展
灵武市地处宁夏中部,海拔1250米,日照充足,热量丰富,蒸发强烈,气候干燥,晴天多、雨雷少,土壤为砂壤土,深厚肥沃,引黄河水灌溉,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气候条件,造就了灵武长枣优异的品质。
灵武长枣栽培历史悠久,仅灵武市东塔镇就有上万株百岁老枣树,但由于单家独户分散经营,一直没有形成大的气候。
2002年以来,灵武市实施退耕还林,大力发展以灵武长枣产业为主的经果林,建设灵武长枣基地14.2万亩,全市31.9万人口,其中有8000多户、3万多农民退耕还枣,目前,挂果面积6万亩,年产量达到2300万公斤。
“种植的总规模是上来了,但种植户还是过去的老调调,技术管理水平上不来。”东塔镇果园村支书武金华告诉记者,“以前,都是小贩来村里收枣子,把价格压得很低,种植户也没辙。卖不到好价钱,农户对枣子也就不好生侍弄。”
为解决种植户分散经营带来的问题,当地政府创新机制,通过建基地、办协会、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了“协会、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引导种植户抱团发展,有的农户加入合作社,有的把土地流转给公司,直接拿土地流转租金,然后在枣园务工。
李志明是东塔镇新园村村民,他牵头创办的农牧公司从农户手里流转了200多亩地种灵武长枣,每亩付给村民800-1000元土地租金,平时请村民帮助果园管理,抹芽、除草、摘果,每位打工村民每天可以拿到120-150元的工资。
东塔镇成立了39家合作社,吸收种植户975户,退耕还林种枣7000亩,辐射带动全镇农户种植灵武长枣1.4万亩,成功打造了马场湖万亩长枣园区。
园区采取“合作社+科技特派员+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开展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示范辐射带动农户进行设施长枣栽培,实行统一修剪、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销售,大大提高了长枣品质、劳动力使用效率和群众经济收入。
目前,东塔镇农民从事灵武长枣的收入占家庭收入的50%以上,灵武市农民年人均收入的36.4%来自于长枣。
从合作社升级到联合社
灵武长枣在市场上名气越来越大,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公斤能卖到50元,长枣树变身摇钱树,枣农们个个笑逐颜开。
随着种植面积迅猛发展,挂果面积越来越多,灵武长枣产量也不断增加,部分合作社在利益的驱动下,各自为政,竞相压价,经销商各个击破,灵武长枣价格在过去几年里直线下跌,品质也受影响,枣农刚刚燃起的致富梦想差点熄灭。
面对如此困局,灵武市创新思维,探索灵武长枣产业发展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打造了专业合作社升级版,2017年5月23日注册成立了宁夏大秦枣产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使灵武长枣的种植模式、产业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联合社以灵武市宁茂林苗果品营销专业合作社、富成生禽养殖专业合作社、鑫瑞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绿博惠民长枣服务专业合作社、林森竣农牧有限公司等合作社(公司)为依托,以周边从事长枣种植的农户为基础,按照市场导向、民建、民营、民管原则,为枣农和企业在长枣种植、采摘、分选、保鲜、储藏、销售等环节及产业保险、综合培训等方面提供社会化服务,建立运营机制灵活、操作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新模式。
东塔镇镇长吴伟告诉记者,组成联合社的这些专业合作社和公司各有优势和专业特长,有的在种植技术和果园管理上独树一帜,有的擅长种、养结合,有的在加工上有一手,有的在营销上有一套。(下转B3版)
(上接A1版)这些专业合作社(公司)组成联合社,优势互补,管理更加规范、统一、专业,产业化经营更加多元,资金与技术实力更雄厚,在争取项目、融资贷款等方面更有优势,在商业谈判中有了更大的“话语权”,相当于几条帆船变成了航母,抵御市场风险、联合作战的能力更加强大。
过去种植户和专业合作社想干而干不了的事,联合社都一件件干了起来。目前,联合社已投资300多万元,通过退耕农户加盟或者土地流转经营的方式,建设灵武长枣标准化生产示范园4个,面积1100余亩,统一管理长枣园1200亩,涉及2个村5个生产队325户;投资建成保鲜库2600平方米,烘干房500平方米,包装车间1200平方米,建成电商平台2个,产业链不断完善,已在全国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350多个配货中心和直销窗口,产品远销广州、深圳、上海、北京、天津、南京等大都市,灵武长枣重回健康发展轨道。
(小标)从单一产业到多元经营
东塔镇果园村支书武金华是联合社首任理事长,他说,“联合社成立后,我们在灵武长枣产品质量标准、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进行了统一指导和协调,各个专业合作社实现了一体化联合。”
灵武市林业局副局长朱国军向记者介绍:“联合社的这种融合统一,并不是要限制手脚,与此相反,因为减少了各种恶性竞争的后顾之忧,发展环境更好,能得到更多的政策、技术、资金与资源上的支持保障,各个专业合作社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专业优势得到了更大的发挥,原来单打一的产业结构被打破,形成了更加多元化的经营局面。”
杨占成喜欢种植,他从农民手里流转过来400多亩地,种的灵武长枣在当地响当当。他的儿子杨旺喜欢养殖,从部队退伍回村后,杨旺在枣园里搞起了林下养鸡,他首批养了5000只鸡,每只可以纯赚50元。父子俩的富成生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种养结合,干得红红火火,带动了不少周边村民跟着搞起了生态循环经济。
灵武市宁六宝果品专业合作社依托退耕还林发展起来的130亩枣树,建立了集科技示范、餐饮、娱乐、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灵武长枣庄园休闲农业示范园,建起了设施灵武长枣拱棚1000平方米、餐饮娱乐厅1200平方米、休闲垂钓中心3000平方米、果品冷藏保鲜库1000平方米、禽畜养殖基地3000平方米。
园区通过实行“科技特派员+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利用美丽的自然田园风光,集成配套开发多项特色产业示范种植特色果菜,养殖特色禽畜,为游客提供餐饮、垂钓、娱乐、水果采摘、观光、度假等方面的优质服务,让游客亲身体验“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带来的乐趣,年接待游客7.2万人次,一年收入800多万元,解决了1000多人次就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退耕办副主任吴礼军日前到灵武市调研后说,灵武市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平台,大力发展以灵武长枣为主的生态经济产业,积极探索生态产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引导种植户和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从小合作走向大联合,不断伸长产业链,实现多元化经营和多方共赢,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