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泽山大棚葡萄:提早仨月上市一串卖出20块

  乍暖还寒的四月,草木始抽新绿,然而在平度市大泽山镇东岳石村,丰收的喜悦已经洋溢在果农们的脸上。经过大棚栽育,原本在夏秋才能上市的葡萄,在这里一过清明就已经成熟,比露天种植整整提前了三个月。

  在东岳石村,葡萄成熟最早的要数果农胡炳科了。“我们大棚种植的葡萄品种叫‘乍娜’,生长期短、抗运输、肉质紧实。这个品种是我们经过多年的研究,从几十个品种里挑选出来适合大棚种植的唯一品种。”今年58岁的胡炳科已有21年种植葡萄的经验,看到葡萄丰收,他很是欣慰。

  为何能比村里其他农户家提前十天上市?胡炳科道出了“秘诀”: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一过,他就在冬暖式大棚里支起六个传统煤炉,“这些煤炉可以保证大棚里的温度在夜间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让葡萄能够昼夜生长,提前成熟。”胡炳科说,照顾这个大棚可不容易,即使是“三九”的夜间,也需要每两个小时加一次煤,“这些葡萄可比人金贵多了。”

  精心照料的葡萄为果农们带来了可喜的收获。东岳石村种植“乍娜”大棚葡萄的有20户果农,合计50个大棚,占地60余亩,目前,葡萄已经迎来丰收季,亩产达到3000斤。“这些抢“鲜”的葡萄,还没上市就被商家预定了,收购价在一斤120元,每亩纯收入可以达到5万余元。”胡炳科说。

  据了解,“五一”前后,东岳石村的大棚葡萄就将采摘出售结束,以胡炳科为代表的当地村民,尝尝会开启新的身份——农业技术员。“由于种植葡萄品质好、管理得当,许多外地的果农几经打听来到我家,邀请我做农业技术员。一般从5月初到9月,我都会奔波在安徽、陕西等地,将我多年种植葡萄的经验传授给当地果农。”胡炳科说,像他这样的农业技术人员在当地可是“香饽饽”,每天工资300至400元、管吃管住、报销路费,这样还得提前预约,每户一个周左右,一般过完春节,他的“档期”就预定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