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棚里话增收

  临漳春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大棚里,黄瓜长势茂盛,一片葱绿。据介绍,这些黄瓜主要销到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实行会员制销售。

  一顶顶白色塑料大棚整齐地排列在田间,一眼望不到头;大棚内,一垄垄绿色蔬菜沐浴着暖湿气流,长势喜人;大棚间,工作人员忙着捡拾、装运青椒、西红柿和黄瓜,一派繁忙景象。近日,记者走进临漳县唯一一个国家级有机果蔬大棚基地??临漳春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机农产品逐渐成为餐桌上的新宠,需求量不断增大,价格也比常规农产品高许多。若能让有机果蔬错季上市,必将进一步促进农户增收。”基地负责人王春希说。

  王春希是一名共产党员,有文化,是村民眼中的“能人”。几年前,村里三分之一土地是贫瘠的河滩地,庄稼收成本来就不好,加上村民种什么农作物全凭主观判断或跟风,拉到市场上才发现大家种的东西因品质不好或供大于求而卖不出去。看到村民们渴望脱贫的眼神,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带村民脱贫致富。

  2009年,他和村民们共同成立了农村种植合作社,不仅对河滩地土壤进行了改良,还引进先进科技,创建了有机农产品基地。他们通过土地集中管理、包棚到户、返利于户的经营方式,带领农户发展规模种植。目前,该基地以特菜、有机蔬菜和优质水果种植为主,建有日光温室66座,露天蔬菜50亩,果树区1200亩,已发展成集约化育苗、质量自检、商品处理、冷链储运、区间办公独立的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

  据悉,目前每个大棚每天可采摘200余公斤蔬菜,年收入近10万元,整个基地年利润近400万元,利润与农户分成,实现利益共享,吸引了更多的农户加入。

  王海英是合作社的一员,从前全家5亩地一年忙到头只有6000元钱收入,2010年开始种植有机蔬菜后,每年除获得流转土地费5000多元外,承包大棚还有3万余元收入。“手里有钱了,幸福感提升了,今年一家人又搬进了新楼房,日子越过越红火!”王海英高兴地说。

  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合作社统一注册了“绿邺”有机品牌、统一设计产品包装、统一开辟多种营销渠道,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销售路子更广了。他们还通过“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的方式,实现观光、旅游、采摘一体化经营。

  “我们的蔬菜不含农药、化肥,通过豆饼发酵后制成有机肥为蔬菜提供营养,更绿色、更健康。”王春希介绍,近年来,他们还新引进了更节水、减支的大棚无土栽培技术,这项技术不使用土壤,而是在种植蘑菇后的蘑菇渣或一些农作物的秸秆废料上种植蔬菜,“目前这个技术在我们这里已试验成功,下一步将推广到所有的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