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安定区多措并举推动蔬菜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安定区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规模开发”的原则,大力培育高原夏菜产业,呈现出区域内整村连片种植,规模推进的态势。全区已形成以内官镇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30多个村的标准化种植片带,有力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科学合理布局,大力培育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全区已形成了“高原夏菜与反季节蔬菜相结合,精细蔬菜与速生叶菜互补,早中晚搭配,一年二至三茬”的蔬菜种植模式,建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市郊芹菜、西南部甘蓝和旱地辣椒三大区域化特色蔬菜种植基地,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特别是以旱地辣椒和西葫芦为主的旱地蔬菜在浅山区乡镇发展较快,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2014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4万亩,总产量达到74万吨,总产值达到7.5亿元,总纯收入达到5.4亿元,农民人均产业收入达到1513元。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广试验新品种新技术。区上成立了蔬菜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课题组,专门负责蔬菜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新技术示范推广。地膜甘蓝高密度栽培技术在安定区试验成功,通过塑料大棚育苗,早中晚三期种植和“菜菜”“粮菜”复种及套种模式,亩定植1万株甘蓝,产量达6000-7500公斤;地膜西芹、沙地毛芹、塑料大棚一年三茬高效栽培模式日趋成熟,亩产量达8000-10000公斤;以全膜双垄沟侧栽培为代表的旱地辣椒发展势头良好,在种植技术上,变半膜覆盖为
全覆盖,变春覆膜为秋覆膜或顶凌覆膜,变平铺膜为垄沟覆膜,变垄上栽植为沟侧栽植,亩产量达3000-3500公斤。
三是注重质量品牌,加强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严格按照无公害标准化技术规程,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村10个,并设立了标准化生产标示牌和农药使用警示牌;每户印发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档案袋,建立蔬菜生产原始档案。各乡镇建立蔬菜质量检测站,配备检测设备,实现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质量监管,全区蔬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了99%以上。同时,着力打造蔬菜品牌,成功注册了“绿锐”“内官”等蔬菜产品商标,获绿色A级蔬菜认证12个。2014年积极引导区内企业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全年共申报A级绿色食品认证8个产品,有机食品1个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1个产品。
四是加强贮藏库建设,增强蔬菜产地批发及供应能力。近年来,全区共兴建蔬菜产地市场14个,恒温贮藏库414间,年吞吐量达到60万吨以上。同时,蔬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近万名劳动力就地就业,年务工收入达到8000万元以上,冷藏库租赁收入达到6000万元以上。
五是搭建信息平台,不断提升品牌营销服务水平。充分发挥12家蔬菜生产经销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组织70多名会员与广东、浙江、安徽等地客商联系,发展代理收贮和发送业务,年促销量达10万吨以上。同时,40多名会员组成10个营销小组,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福建、湖北、四川、河南等省市开辟销售窗口33个,年销售量45万吨,扭转了外地
客商独家垄断当地蔬菜经销市场的被动局面。2014年,建成全区高原夏菜信息平台,及时发布蔬菜市场信息,品牌营销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六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快蔬菜产业基础设施更新换代。近年来,安定区累计投入资金2785万元,主要用于日光温室、钢架大棚以及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小区)建设,全区日光温室面积达到3200多亩,塑料大棚面积达到8900多亩。同时,结合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等项目,投入资金1.1亿元,发展节水灌溉面积8.45万亩(其中喷灌1.62万亩、滴管3.3万亩、管灌3.53万亩),加快了蔬菜产业基础设施更新换代进程。(中国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