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合作社牵头种温室草莓河沿村贫困户脱贫有底气

  10月29日,气温骤降,辽阳县甜水满族乡河沿村的草莓大棚里依然生机盎然,草莓长势喜人,绿油油的草莓幼苗已开出花朵,彰显出无限生机,也预示着村里的脱贫攻坚已初见成效。

  河沿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艳在大棚里忙碌着。她说,大棚建在家门口,农闲的时候到这里打打工,每天最多能挣100元,这让她离脱贫奔小康的目标越来越近。

  为彻底改善贫困状况,河沿村组建了辽阳县凯迪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建成了14栋温室大棚种植草莓,不仅开创了甜水乡发展温室草莓的先河,更为山乡百姓脱贫梦想照进现实?出一条新路。

  “以前在外面打工,照顾不了家里,现在有了这个草莓大棚就不一样了,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些零花钱,给孩子交个学费,补贴家用,既不耽误照看家里,还能学到技术,真的很不错。”河沿村村民王艳深有感触地说。

  “我们种植这个草莓大棚,可谓好处多多,贫困户、村集体、周边百姓都能受益。”河沿村党支部书记刘廷金告诉记者,这些草莓大棚是利用专项扶贫资金,于2016年11月开始动工修建的,目前已经投资220万元,完成14栋高标准的钢骨架结构大棚,相关配套设施也日趋完善。大棚建成后,他们实行招标管理,60多名村民入股,从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招工,每年可为每户贫困户带来4000多元收入,为村集体带来7万元的经济收入。预计,明年元旦和春节前后,大棚草莓进入采摘期,将为河沿村的百姓带来更加丰厚的收入。

  看着开出花朵的草莓幼苗,河沿村的村民洋溢着喜悦,憧憬着草莓能顺利上市,贫困户能早日实现真脱贫。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河沿村的实践再一次印证了这一道理,破解了贫困户“单打独斗”难题,探索出由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园区带动、集体经济带动等产业扶贫模式,建立了风险可控、利益均沾的运行机制,为辽阳脱贫攻坚工作增添了新的亮点。

  我们更加期待,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大农村涌现出更多像河沿村一样的山村,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对路的政策、更加有力的举措和更加扎实的行动量身定做、靶向治疗、对症下药,千方百计让富民产业红火起来,让贫困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彻底拔“穷根”、栽“富根”、开“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