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利川:水中碧螺春利川莼菜

  《诗经》鲁颂之泮水篇云:“思乐泮水,薄采其茆。”茆即莼菜之古称。

  约公元前七八世纪,古代周人用祭神祭祖的歌舞曲记录着莼菜的美名。其实,我们的祖先在觅食的过程中早已发现了莼菜。采食其嫩芽幼叶。由觅食充饥而发明为医治疾病,由野生采集而培育为人工种植,由资源优势而转化为商品优势,莼菜已经和中国人的生活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了。

  在中国莼菜之乡??湖北利川,在佛宝那山古刹清泉的高山湖泊中,至今仍保存着第三纪孑遗植物莼菜的原始群落。莼菜的恬静、理智、姣美、清雅与土家苗人的民族性和谐结合,成为刻划西部名城、魅力利川的形象。

  诸菜之中,莼为第一

  晨钟暮鼓,水光山色。

  迎着初秋的晨光,利川市佛宝山月琴坝村民几个一排,俯下身子,细心采摘莼菜,金色的剪影凝固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佛宝山,野生莼菜发现之地。利川市依托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加大莼菜的种植推广和开发利用力度,全市现有莼菜面积3万余亩,年产量超过3万吨,种植面积和年产量全国第一。

  莼菜,又名马蹄草,睡莲科水生草本植物,历来和鲈鱼、茭白并列为江南三大名菜,距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其中,享有美誉的“西湖莼菜汤”是一款古老的杭州名菜,曾被大量的文人骚客吟咏,形成特有的莼菜文化。

  “莼羹鲜滑煮龙涎”,著名诗人卢赞元描写莼菜非常准确生动。莼菜富含氨基酸,被黏滑的液体包裹,嫩绿动人,被赞誉为水中的碧螺春。

  《齐民要术》称:“诸菜之中莼为第一。”它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蔬菜中的珍品。莼菜消渴热脾,能治热疸,厚肠胃,解百毒。把莼菜茎叶捣烂外敷,可治一切痈疽疔疮。

  据测定,每100克鲜莼菜,含蛋白质745毫克,并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胶质,以及氨基酸等。国外研究表明,莼菜叶背分泌的一种类似琼脂的黏液,含大量的多糖,能显著强化机体的免疫系统,加强免疫功效,达到防治癌症的目的。莼菜又被称为“人类的免疫促进剂”。

  野转家,点燃新兴产业

  莼菜对水质要求很高,不能在污染的水体中生长。利川市位于神秘的北纬30度,地处巫山山脉与武陵山脉的交会部,境内平均海拔1212米,气候独特,有适宜发展莼菜产业的先天优势。

  1986年,中央电视台记者到利川采风,在佛宝山拍摄了一组野生莼菜原始群落的画面,播出后引起世人的关注。

  同年7月,日本高松商事株式会社社长高野善隆来到利川,考察了佛宝山的野生莼菜资源,认定其裹胶丰厚,芽粗壮,品质远优于江浙莼菜,并论证了利川具有适合批量栽培莼菜的气候条件、水源保证及土地资源。1987年3月,高松商事株式会社开始莼菜的野转家栽培试验,取得了成功。

  1988年农业部拨款支持利川莼菜基地建设,实施莼菜产业化。1995年,国家农业部、中国营养学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百家特产之乡命名大会”,利川市被授予“中国莼菜之乡”荣誉称号。

  宝贝莼,走向新高地

  “西湖莼菜已基本绝迹,目前全国只有很少几个地方还有种植!”利川市农业局局长熊玉令告诉记者,“莼菜就像个待嫁的小姑娘,容貌美丽却也十分挑剔,环境差一点它就不生长了!”

  种植面积在减少,市场需求却在增加。利川市的生态优势带来了市场强势。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渝利铁路开通后,这种优势愈加明显。

  每年5月,利川莼菜进入采摘期,采莼人在田间忙采摘,供应各地市场。在凉雾乡莼菜基地,一弯弯莼菜田,像绿色的五线谱,采莼人如同跳跃的音符,奏出收获的赞歌。状如鱼髓蟹脂,食之柔滑脆嫩,利川莼菜不仅吸引游客前来品尝,还畅销国外。

  村民黄前志告诉记者,他家6亩水田全部改种了莼菜。“每亩收入最多时可上万元,最少也有数千元,比种水稻不知强了多少倍。”

  近年来,利川市把凉雾乡莼菜基地建设纳入全市秋冬农业综合开发示范样板建设范围,投入资金,改善当地莼菜基地的基础设施。通过能人引领、合作社示范、土地流转等方式,采取“公司+基地+村委会+贫困农户”模式,与全市30余家莼菜企业合作,搭建起农户参与收购、销售的发展模式,莼菜产业链健康稳定发展。至此,利川莼菜产业向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快速迈进。目前,莼菜成为本地重要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种植莼菜也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

  去年,利川积极参与了“一带一路”产业对接湖北行活动,为“走出去”做大做强创建了平台和机遇。得益于这一机遇,利川莼菜搭乘“一带一路”平台,销往沿线多国。今年开采以来,莼菜畅销日本、韩国、英美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出口创汇近1000多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