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水果成出口“主力军”

  站在办公室的世界地图前,陕西三联果业总经理石伟用手在上面指点着,“今年除了进一步巩固新开发的南美市场和日韩等东亚和东南亚市场外,我们将进一步开拓一些新的市场。”

  说完,石伟的手在地图上划了一圈,“不久前,我们参加了政府部门组织的出口培训会,今年还会有一些利好政策,在海外市场的开拓上,我们准备再加一把劲。”

  石伟透露,去年他们的海外销售超过了400万美元,“今年将努力再上一个台阶”。

  西安海关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陕西全省企业自营出口鲜果货值4526万美元,同比增长5%。

  陕西省果业协会副会长彭力行说,陕西水果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出口的重要农产品之一,“但一些地方仍有待提升”。

  增中有忧

  2014年的海外市场对于石伟来说,大体上是一个不错的表现,几个传统市场的销量稳步增长,“但和2013年相比,南美市场有些不好。”

  2013年,石伟成功打开南美市场。相对于其他市场,南美市场的售价略高,直到2014年初才持续走高,这让石伟和他的同行们都有了一个不错的收获。

  “但今年的苹果收购价格一直走高,南美的价格略有下降,这个区域的出口就受到了一些影响。”石伟说。

  事实上,南美市场不仅仅是个例。“受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等因素的影响,去年的水果出口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苹果价格,国内比国外高,这就使得一些企业把重点放在国内市场上。”陕西省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梳理数据发现,鲜果方面,2013年,陕西鲜果出口4.07万吨,货值4310.6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0.87%和43.83%。

  2014年,陕西全省企业自营出口鲜果货值4526万美元,增速仅5%。

  在彭力行看来,除了人民币汇率等因素外,近年来,随着绿色壁垒实施,发达国家对果品质量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欧美等国家提出所谓“有机食品”以及类似的“生态食品”“自然食品”“健康食品”等,对果品中化学物质限量更加苛刻,这就使一些果品往往难以满足要求,被禁止出口、退货和索赔事件屡屡发生。

  “像我们的猕猴桃,因为前几年的膨大剂事件,尽管近几年陕西各个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仍有一些国际影响。”彭力行说,再国际市场上,新西兰的猕猴桃价格比陕西要高出几倍。

  作为一家以猕猴桃经营为主的果业公司,齐峰果业总经理齐峰对此有着深切的体会。也正因如此,从一开始,齐峰就树立“果品”就是“产品”的理念,从有机及无公害猕猴桃基地建设与产品认证入手,积极创品牌、建网络、扩市场。

  2009年成功注册了“齐峰奇异果”商标,取得了有机产品证书。2010年,他成立陕西齐峰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并取得了自营出口权证书,在眉县建成气调保鲜库48座,贮藏量6000吨,配有全自动猕猴桃分选机4台,年分拣量10000吨,成为国内首家集猕猴桃基地生产、冷库贮藏、市场直销于一体的现代化猕猴桃生产营销企业。

  “去年,我们出口俄罗斯、日本、新加坡等18个国家和地区,销售额为600万,使我们陕西的猕猴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品牌是个“宝”

  “像齐峰果业一样,陕西现在不少国企都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彭力行说,像华圣果业、三联果业、第五村果业等,都已经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也面临着像工业品同样的激烈竞争局面,品牌是市场竞争取胜的法宝,没有着名品牌就将难以生存。”彭力行说,早在几年前,陕西积极实施果业品牌战略,相继涌现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果品牌。如陕北红枣、周至和梅县的猕猴桃、洛川和白水的苹果等均有一定的知名度。

  “但由于竞争意识不强,发展仅限于某一特定的区域,形不成规模优势,创不出强的名牌。”彭力行说,主要表现在缺乏商标意识,把地方特色混同于品牌,不注意商标的注册、宣传和开拓。

  “因此,陕西虽然是中国水果生产大省,但一直缺少大的品牌企业。”彭力行说。

  在他看来,品牌资产是一种超过商品和服务本身利益外的价值,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一个好的品牌,就意味着质量好,能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可以很容易地进入市场、参与竞争”。

  总所周知,陕西水果有全世界果品生产最佳的自然优势,“目前,陕西水果已经有许多可以和其他国家的水果媲美,但大多有名无牌,未形成有影响力的自主产品名牌,有的只是地方品种加产地;果农的各自为战导致水果品质参差不齐,使陕西的水果难以形成固定的品牌,由于没有品牌,产品就无法进人国外高档市场,妨碍了产品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从而也使得陕西果业很难形成大的规模效应。”彭力行说。

  陕西也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去年,在国内市场,政府和企业联合,在推动陕果品牌的同时,也加大对企业自主品牌的推动。

  在彭力行看来,此举值得肯定,“但在企业品牌的推动上,要下更大的功夫”。

  提高附加值

  “今年在出口方面,我们除了增加一些新的果品,丰富产品线之外,将在深加工方面进一步发力。”石伟透露。

  “从大局来看,水果加工业的发展关系到水果业得可持续发展。”彭力行认为,果业加工业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陕西果业出口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数据显示,2014年,陕西加工产品出口同比分别增长91.5%和60.7%,但近规模只有5998吨,货值1137.3万美元、

  “因此,要大力发展果品加工业,要加强新产品的开发,特别是果汁产品,重心要从苹果、梨、猕猴桃、红枣等出口为主,还要完善果品加工的体系,让陕西果业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

  目前,陕西的果业加工主要是浓缩果汁,“但这两年陕西的浓缩果汁的出口一直在下滑。”陕西省果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他说,随着今后加工水果消费增长速度将明显快于鲜果消费增长速度,各地水果生产将会越来越重视基地建设和质量的提高。

  “果品加工既可以解决鲜果不耐贮藏的生产难题,也能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多样化的愿望。例如陕西现有的果业加工企业海升、华圣等,现在虽然很有知名度,但是要成产业链,我们还要进一步的发展果业加工企业。”彭力行说。

  深挖海外市场

  “除了传统市场之外,果业局也在积极帮助果企开拓海外市场。”上述果业局负责人透露,为落实去年底陕西省省长娄勤俭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州长霍奇曼签署的《陕西省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现代农(果)业合作备忘录》,日前,省发改委、省农业厅、省外办、西安海关、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西安国际港务区、省果业局会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4个果业院校,陕西海升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果品企业负责人,洛川、白水、富平等5个苹果基地县果业局长,就合作事宜进行了深入研讨。

  “目前已经决定今年将在七个方面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开展现代果业合作。”上述负责人透露。

  据记者了解,西安至黄岛港“海铁联运”国际货运班列和西安至阿拉木图国际货运班列的开行,打通了西安向东向西两个出口通道,为建设“一带一路”,构筑贸易大平台,开辟物流大通道搭建了强有力的“生命线”。

  “这也为陕西水果的出口提供了有力支撑。”上述负责人称。

  陕西恒通果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该企业自2000年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浓缩果蔬汁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为浓缩苹果汁,98%的产品用于出口,远销美国、欧洲、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

  西安至黄岛港“海铁联运”国际货运班列开行前,该公司主要通过公路、海运运输,运输时间长、运输成本高。自班列开行后,为货主节省费用每车3%—5%,运输时限缩短70多小时,只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就可完成整个运输过程,极大地方便了货主,为陕西果汁出口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据陕西省果业局局长高武斌介绍,2015年陕西全省果业的主要目标任务是:水果总面积达到1870万亩,总产量达到1580万吨,其中苹果面积1040万亩,产量1000万吨。建设矮化苹果基地10万亩,改造苹果老园20万亩,在秦巴山区建设猕猴桃基地3万亩,建设猕猴桃安全生产示范区(村)3个,建设陕西水果品牌店200个,建设果树苗木繁育基地5个,建设各类果树试验站10个。(城市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