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里的“宝贝疙瘩”

  3月26日,记者在信州区沙溪镇丰收蔬菜种植基地的大棚里看到,农民兄弟正在套棚、移苗、浇灌,为各式蔬菜能早日上市、进入市民餐桌而辛勤劳作。

  自开春以来,丰收蔬菜种植基地就是一派忙碌的景象,合作社负责人徐军厚和工人们就没停过手。在徐军厚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其中的一间培育新苗的大棚,顿时被浓浓热气包围,只见6名农民正忙着覆盖保温膜。“为什么要在棚里再搭一个拱棚呢?”记者好奇地问道。“因为这两天夜间的温度低,而新苗需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所以要加盖一层保温膜,防止冻死。”徐军厚解释说,这种大棚是去年底在政府补助和农业局技术人员指导下建设的双层日光棚,具有较好的保暖效果、透光效应,比往年的单层大棚,保温性能更好,适宜种植反季节蔬菜。“你看,这个大棚的这批辣椒到下个月就能采摘,比原先上市时间提前了3周。”徐军厚高兴地说。“以前我市市场上的反季节蔬菜大多是从外地运输过来的,价格偏高,”农民徐耀福边给辣椒洒水边说,“现在有了双层日光棚,我们合作社也能种植这些反季节的蔬菜。保守估计,光是辣椒这一块,今年就能创收2万多元。”

  双层日光棚种植的蔬菜上市早、价格高,让原来习惯于春节期间休息的农民们,彻底抛开旧观念,变农闲为农忙。“为了照顾这些绿油油的蔬菜,我们可没少操心,大年初二就在棚里测量温度,当时正有批辣椒开花,不‘伺候’好的话,可能就白搭了。”徐军厚说。

  “这批则是刚嫁接的豆角,还很娇嫩,温度、湿度稍不注意就会影响生长。刚嫁接好时温度得控制在20℃,现在属于控苗期。”正在忙着施肥的农民赵正杰说。赵正杰是合作社的成员,过年也没有时间去探亲访友,天天在大棚里“猫着”守这些“宝贝疙瘩”。“每天我们得及时看棚里的温度、湿度,以此来决定放风时口大些还是小些,容不得半点疏忽。虽然辛苦些,但看着绿油油的蔬菜,想着越来越好的生活,觉得很欣慰。”赵正杰说。据悉,自春节以来,徐军厚的合作社培育了8个大棚5亩多地的蔬菜,按照往年的市场价估算,能赚10多万元。(上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