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敦煌葡萄产业发展良好逐步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敦煌葡萄的口感是酸甜爽口、老少兼宜、甜而不腻,保证你尝了之后还想吃”,敦煌市阳关镇营盘村的农民技术员张国平边说着,边在自家的葡萄架上摘下一大串无核白葡萄递给游客们品尝。

  敦煌市地处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自古就有“瓜果之乡”的美誉。相传,两千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引进葡萄等林果产业到敦煌之后,便逐步发展成为敦煌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据统计,截止2016年,敦煌市经济林面积已达到23.5万亩,全市水果总产量达到20.9万吨,总产值达到9.6亿元。农民人均林果收入达到7837元。其中葡萄面积15万亩,挂果面积12.2万亩,年产葡萄18.3万吨,产值达到7.6亿元,农民人均葡萄收入5541元,收入相当可观。葡萄产业已经成为敦煌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敦煌市先后建成了“国家红地球葡萄标准化栽培示范区”、25个市特色林果产业区带,典型的有七里镇秦家湾千亩A级绿色食品葡萄栽培示范区,阳关镇万亩无核白葡萄标准化栽培示范区等特色林果生产、示范、展示区带等。

  阳关镇有农户1252户,5500余人,优越的光热条件和独特的气候,为阳关镇的葡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葡萄定植面积20000亩,年均产量达3000余万公斤,葡萄销售收入过1亿元。据悉,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000元,建成了中国阳关葡萄沟。阳关镇也是全省首个“一镇一业”葡萄生产专业乡镇注册的“阳关”牌葡萄商标,获得了“绿色食品”资质认证、“优质葡萄生产基地”、“中华名果”等荣誉称号。生产的葡萄果品已远销俄罗斯、越南、韩国及四川、广东、湖南、湖北、上海等国内外大中城市。

  据阳关镇营盘村的农民技术员张国平回忆,敦煌种植葡萄最早从80年代开始,但是并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主要以制果干为主;1995年开始做葡萄鲜食,随后葡萄开始作为经济作物大面积的发展种植,其中盘营村主要以种植无核白葡萄为主。

  2011年的张国平因为年轻乐于接受和学习新事物,在政策的号召下做起了盘营村的农民技术员。刚开始盘营村每家只种植三、四亩地的葡萄,还远远不能形成规模,品种和技术也很匮乏,直到1996年才开始大面积种植葡萄,逐渐形成生产标准化,即一沟、两控、三带、五到位:“一沟”是全面实行沟灌;“两控”是控制产量,控制化肥的用量;“三带”是指空风带、结果带和营养带等。

  张国平说,当时阳关镇的农户主要以种植小麦为生,但是由于环境因素,小麦的产量特别低,效益很不好,已经不能保障农户的基本生活质量,后来经过试验发现葡萄产量居佳,才开始推广大葡萄种植面积。但是在种植口粮转变为经济作物的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农户还是存在怀疑和担忧。当时,年轻的张国平就挨家挨户的为农户做思想。之后,随着国内市场对葡萄质量标准要求的提升,倒逼农户必须进行标准化。于是,张国平就挨家挨户地做起了葡萄的种植标准化培训。目前,阳关镇已成为了敦煌市最先试种栽植葡萄的第一个“葡萄专业镇”和人均收入过万元的富裕镇。

  张国平对记者说,营盘村目前主要在做转型升级,因为以前葡萄都是销往批发市场,为了满足市场发展,现在主要推出绿色有机为主打的产品。

  “去年有游客一家人到这里自驾游,在我的农家乐买了一些葡萄,结果临走时又特意回到这里买了很多葡萄带回去,可见我们村的葡萄口感是非常不错的。”阳关镇龙勒村农家乐“阳关人家”的经营业主高翔接受采访时表示。

  两年前,还在农家乐做厨师的他,看到自己亲戚经营的“阳关人家”收益较好,便接盘进行经营,而且一签就是5年。记者现场看到,“阳关人家”农家乐就建在葡萄架下面,在店里不仅可以品尝当地的特色饮食,还可以赏葡萄、摘葡萄、品葡萄,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高翔表示,对于敦煌发展农家乐,他还是很有信心的。据了解,龙勒村的农家乐一共有八家,高翔经营的“阳关人家”农家乐是目前收益最好的一家。他说:“从六月份开始到九月份,客流平均每天300人,人均消费40~50元,收入比较可观。”

  此外,作为主要种植红地球葡萄的敦煌市七里镇秦家湾村,有农户492户,共1780人,耕地面积4391亩,葡萄4254亩,占耕地面积的97%。2000年开始种植葡萄以来,葡萄标准化生产程度逐年提升,2016年被确定为葡萄标准化生产整村推进示范村,人均纯收入达1.6万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模范村。

  随着敦煌市的葡萄产业不断发展、不断创新,阳关葡萄晾房已成为记载阳关葡萄产业发展的“戈壁博物馆”。两千载春秋弹指间,“葡萄美酒夜光杯”。敦煌,或许还有更多辉煌即将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