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式包销生菜贫困户人均增收3400元
“老杨,你们把打包的生菜再整理下,看看能不能多装几袋。”眼前这个正在边检查生菜质量、边指挥装车的人,是云南寻甸县先锋镇大竹箐村多年的老朋友李剑从2008年开始,李健到大竹箐收购蔬菜已经有9年了。
2007年,大竹箐村党总支引进蔬菜种植龙头企业,发展至今,村里的生菜种植面积达到7000亩,同时带动辐射相邻乡镇种植蔬菜4000余亩。去年,村里10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加入种植蔬菜的行列,人均增收3400元。
95%的生菜出口外销
“现在村里95%的生菜都出口到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今年预计蔬菜产值将达2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00元以上。”大竹箐村委会主任张兴华说。现在这个昆明市最大的露天生菜种植基地在2007年之前只是寻甸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百姓靠种植玉米、土豆为生,年收入仅千元左右。
2007年,大竹箐村党总支引进生菜种植,2008年,村里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和条件标准的要求,投入1800余万元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完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7000亩,带动辐射相邻乡镇种植4000余亩,推动规模化种植。
村里引进的蔬菜种植公司从菜地要求、栽培管理要求、采后处理要求、产品要求、质量管理等方面全面规范种植过程,推行标准化生产。张兴华说:“引入龙头企业就是为了规范生产,规范生产村民才有赚头。”从2007年开始,基地就统一为农户提供生菜种苗、农药、化肥、地膜,不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基地同时全程做好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追溯等管理制度,提高生菜的田间产量与商品率。
同时,基地采取粮、饲、蔬一年三茬的种植模式,有效提高土地复种指数。现在大竹箐蔬菜种植基地的复种指数达228.5%,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
几年下来,大竹箐村打响了绿色有机无公害生菜的品牌。
订单式合作助农增收
“基地工作人员手把手地教我们怎样栽种,包括菜的株距、疏密度、薄膜的宽与窄,他们都下地亲自辅导。多亏了种生菜,去年我家已经脱贫,今年还要再扩大种植面积,多赚点钱。”村民杨青义高兴地说。
大竹箐村党总支把基层党建工作与精准脱贫深度融合,创新“党支部+基地+贫困户”的精准脱贫模式,依托独特的小区气候条件,引导农户种植生菜、苕菜,引进龙头企业发展蔬菜产业,助推脱贫致富。
蔬菜种植公司不仅教授村民种植技巧,还和村民签订订单合同,收购价3年一调整。订单式合作至今,大竹箐村共有80户农户与公司签订了订单合同,统一收购村民的生菜,其余的由村里引进20多家零散商户到村里的蔬菜种植基地收购。
现在的大竹箐,全村除就学225人、外出务工149人,其余560人都参与到蔬菜种植中,平均每户种植蔬菜20亩~30亩。其中10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生菜4500亩,复种苕菜2100亩。张兴华说:“现在的好日子,几年前真是想都不敢想。今年,村里种植面积最多的大户,种了100亩生菜,复种苕菜100亩,收入可达50多万元;村里种植面积最少的贫困户也种了7亩生菜,复种苕菜5亩,收入也有2.46万元,扣除生产成本,纯收入达1.3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