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发展设施农业促进现代农业提档升级
江西着力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完善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装备能力,让农产品逐步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和限制,实现规模化发展和集约化生产。
眼下正是火龙果大量上市的时候,吉安县锦源村村民曾春英的基地每天都有大量游客前来采摘。火龙果是典型的热带水果,是曾春英从台湾引进到吉安县。从2011年的3亩试验地到如今的150亩产业园,曾春英说这得益于设施农业的推广,现在1212有补贴12块钱一平方,一个大棚2200块钱,而且因为种植的是热带水果,不搭棚的话到了冬天就会冻死。
曾春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刨去人工、各种设施原材料成本等开支,每亩年纯收入在3万元以上。设施农业不仅抗风险能力强,而且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产量高、品质好。李志超是一家生态农业企业的技术员,公司准备在吉水县投资休闲农业时,他就建议所有果蔬项目都要安装连栋大棚。
吉水县某生态农业公司技术员李志超表示:“部分的病虫害,外界的病虫害可以完全把它隔离开,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们的商品性也比较好一点;第三个我们能够提早15-20天上市,这样的话我们的价格就比较好一些。”
据专家介绍,跟同样作物露地栽培相比,设施栽培是露天种植产量的3.5倍,经济效益特别可观。设施农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农民越来越鼓的腰包,还使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樟树市刘公庙镇,当地农民正在探索农光互补的种植模式。记者看到,一千多亩的基地上,架设不同透光率的太阳能电池板,不仅能实现反季种植、精品种植、高效种植,光伏发电还可以并网出售,增加收入。
樟树市刘公庙镇光伏电站副站长李永生告诉记者:“现在主要是种芝麻和西瓜,一亩产值有3000元左右,我们太阳能互补这一块一年产值有3000万元左右。”
为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建设,江西整合“菜园子”专项资金、种植结构调整补贴资金等惠农政策,扶持带动设施农业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依托正在各地推进的“百县百园”项目,全省着力完善经济作物基础设施,建设智能温室大棚、喷灌、滴灌等设施,进一步改善水电路网等基础条件。目前,全省农业园区设施农业面积占30%,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基地面积达60%,近30个园区建成物联网,实现了远程监控和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