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蒲县:大棚蘑菇铺就致富路

  盛夏的早上,记者来到蒲县黑龙关镇黎掌村,刚进村口,就听到广播里播放的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红色歌曲,不禁让人想起革命时期的峥嵘岁月。优美的旋律,干净整洁的村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大棚蘑菇和一个个正在大棚里劳作的精神饱满的村民……此情此景深深感染了记者。

  很难想像,这样一个富裕舒适的村庄在几年前还是人人都嫌弃的落后村庄。

  村民许保兰,身材瘦小。记者见到她时,她刚在大棚内摘完蘑菇。“爱人在10年前就去世了,我自己一人要扛起这个家,还要照顾老人及两个儿子。”由于没有技术,收入少,贫穷一直重重地压着她,无奈之下,许保兰曾被迫外出打工维持生活。“现在不一样了,村里环境好了,不仅建起了大棚,我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每月收入1000元左右,工作、照顾家两不误。”

  黎掌村,和大多数贫困村一样,缺思路、缺资金,如何才能帮贫困户摘掉穷帽?去年,村里的“第一书记”与村“两委”共同协商,按照集约化经营的思路,发展设施农业,种植大棚蘑菇,走产业化扶贫的路子。定了思路后,又积极帮忙协调流转土地、联系技术人员、办理银行贷款。

  村里的“第一书记”郭伟指着周围的大棚蘑菇说:“目前村里有20座大棚,已投入使用的有16座,其余4座正在建设中。这些大棚中,既有在大棚里打工的本村村民,也有本村村民自己贷款建设的。现在,大棚蘑菇受益高,而且风险较低,已成为我们村的主导产业了。”

  记者弯腰走进一坐大棚内,只见一袋袋菌棒整齐排列,一朵朵蘑菇升柄展伞,长势喜人。村民席银才正在与工人一起忙碌着采摘新鲜蘑菇,他激动地将双手在裤腿上擦拭着,满怀欣喜地说:“多亏了党的惠农好政策,村里为我跑贷款、搞技术,帮我实现了致富梦!”

  席银才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大学,高额的学费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有高中文凭的他,靠打零工维持家庭生计。去年他返村创业,村里为他申请了5万元金融扶贫富农贷款,请来的技术员在讲述到原料的配比、装袋灭菌及接种培养等科学管理方法时,他都详细记录下来。有了科学的管理技术做后盾,他的蘑菇产量大幅度提升。“我现在有两座大棚,一座大棚内种植有70万吨蘑菇。6月初刚销售到市区3500公斤,一斤1元,除去工人的费用,纯收入近5000元。过些天还会出一批蘑菇,预计收入会更好。”席银才信心满满地说。

  如今,已有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席银才的大棚内打工,均实现了脱贫。

  夜幕降临,劳作了一天的村民结伴在文化广场上跳起了广场舞,整个村庄响起了欢快的音乐和男女老少的欢笑声,村民们卸下劳作了一天的疲惫,尽情享受着奔向“富路”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