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一半以上为反季节蔬果吃还是不吃?
“不时不食”,是一句老话,讲的是吃东西要应时令、按季节,到什么季节吃什么东西。此语出自《论语?乡党第十》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时不食……”。然而,到了如今,冬天吃西瓜、夏天吃萝卜,我们甚至搞不清楚什么是应季菜,反正一年四季什么果蔬菜都能吃得到。原因就在于我们有了反季节果蔬栽培技术。对于反季节蔬果,近日,在钱凤英著《走向平衡---寻找属于自己的健康思维》的新书里详细谈论了这个问题,记者特别找到有关专家给予解答。
菜市场一半以上为反季节蔬果
中医最讲究养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刘友章就认为“道法自然,节气养生,植物动物都是受气候变化制约。顺应四时养生,才能健康、长寿。反之,必受天地影响而生病。在饮食上当然应该是遵循不时不吃,不能因为追求口腹之欲,而违背四季养生之道。”
我们说的反季节,指在不适宜蔬菜生长发育的寒冷或炎热的季节,选用改良品种或专门的保温防寒或降温防热设备,人为地创造适宜蔬菜生长发育的小气候条件进行生产得到的蔬果。
在我国,反季节蔬果主要是指秋天延后上市、春季提前生产及炎夏供应的蔬菜。实际上,温室、大棚大多都是为了栽种反季节蔬菜,提高蔬菜产量质量等而使用的。举例说,红葱在广州地区种植面积大,有产量高、葱味浓、品质优等特点,是华南地区一个重要调味蔬菜品种,很适合市销和出口。在广州地区正常栽培时间为每年的9月至次年的3-4月,而每年5-9月却高温多雨,红葱的露天生产受到很大的影响,此时大棚反季节生产出来的红葱就大受欢迎了。
其实,反季节蔬果在市场上十分普遍,不仅是因为菜农要增产、增收,更是大众对蔬果的大量需求。据调查,菜市场上有一半以上的蔬果均为反季节蔬果。
反季节蔬果应该“无公害”
人们之所以对反季节的蔬果将信将疑,总觉得其违背了生长规律,并且在大棚或温室里培育出来,其中必有不安全的因素。
与露天种植的应季蔬菜相比,反季节大棚种植蔬菜,由于棚内环境高温高湿,加上种植密度较大,使到大棚温室反季节蔬菜在生产过程中病虫害较为严重。因此,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蔬菜学系教授杨暹曾经特别强调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综增产技术。他指出,南方夏季经常发生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蔬菜生产十分困难,蔬菜质量较低。而在粤北高寒山区,不同海拔高度下平原地区,因地制宜,发挥反季节、无公害的蔬菜栽培技术,可以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85%,控制蔬菜的硝酸盐含量。
因此,杨暹认为,更需要应用一些技术来帮助生产无公害的反季节蔬果。一般来说,无公害的蔬果应包含以下三个条件:
(一)农药残留不超标,无公害蔬菜不含有禁用的高毒农药,其他农药残留量不超过允许标准。
(二)硝酸盐含量不超标,食用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不超过标准允许量,一般控制在432ppm以下。
(三)“三废”等有害物质不超标,无公害蔬菜必须避免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商品菜的“三废”和病原微生物的有害物质不超过标准允许量。
口感稍差,反季节果蔬的“硬伤”
如果反季节的蔬果是无公害的话,那么我们食用起来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但是作为口味越来越刁钻的城市人来说,明显发现反季节的蔬果口感稍差。对此,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教授蒋卓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棚高温高湿的环境加快蔬果的生长,使得蔬菜生长期比陆地栽培的应季蔬菜短,从而导致品质和口味稍次于应季蔬菜。
另外,反季节蔬菜由于生长期短,经催熟等处理,本身口感会变差,比如现在市场上卖的大棚西红柿,皮就特别厚,咬下去感觉是生的,还没有熟。
Tips:消费者应当选择大小、形状和色泽正常的蔬菜产品,不要一味挑个头过大或色泽鲜艳的,这都有可能是不规范用药所致。
(1)看色泽。各种蔬菜都具有本品种固有的颜色,有光泽,显示蔬菜的成熟度及鲜嫩程度。
(2)嗅气味。多数蔬菜具有清香、甘辛香、甜酸香等气味,不应有腐败味和其他异味。
(3)尝滋味。多数蔬菜滋味甘淡、甜酸、清爽鲜美,少数具有辛酸、苦涩的特殊味道。
(4)看形态。多数蔬菜具有新鲜的状态,如有蔫萎、干枯、损伤、变色、病变、虫害侵蚀,则为异常形态。还有的蔬菜由于人工使用了激素类物质,会长成畸形。
注意:带虫眼的蔬菜绝不等同于无公害蔬菜,有的农药残留量反而更高。(金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