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后韭菜再助扶贫莱西打造N+模式

  董芝德最近成了脱贫致富的明星两年前被划为贫困户的他一家3口人仅靠3亩土地勉强维持生活;现在通过政府帮助在山后韭菜基地里养黑猪他年均纯收入过10万元靠自己的劳动脱贫致富。据悉莱西董家山后村种植韭菜有500余年历史目前成为青岛市面积最大的韭菜生产基地靠着山后韭菜的名气当地扶贫寻找到更多机遇47个贫困户通过园区带动顺利脱贫。莱西市灵活工作精准扶贫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精准扶贫“N+模式”。

  做好“韭菜文章”带动脱贫

  8月30日莱西市在青岛杰丰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山后韭菜基地举行了“扶贫圆梦”助学金捐赠仪式向建档立卡家庭的18名新入学贫困大学生发放了每人3000元的助学金。这些受帮助的孩子们尝到了山后韭菜的扶贫“甜头”。

  据悉董家山后村种植韭菜有500余年历史山后韭菜基地距大沽河1.5公里占地2000余亩由青岛杰丰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9000多万元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集居住、休闲、旅游、采摘、餐饮及高科技示范于一体的大型生态循环休闲示范园也是青岛市面积最大的韭菜生产基地。近年来韭菜基地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当地的脱贫致富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借助山后良好的品牌效应周边群众开始上大棚、上猪圈种植韭菜、饲养黑猪等同时韭菜基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销售服务帮助贫困户亩均增加效益3000元47户通过园区带动顺利脱贫。

  在这些脱贫的家庭中有通过土地流转直接脱贫的。通过土地流转农户的土地被集中起来董锋、董常财等8户贫困户流转土地38亩以前每亩土地租赁费用100元现在达到600元/亩三年一次性付清户均增收8000元左右实现了当年脱贫。再就是通过到园区打工直接脱贫园区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做长工或短工实现了当年就业、当年脱贫。此外还有3户原先的贫困户利用技术和特长到园区创业园区在经营场地、技术、销售、饲料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贫困户可直接拎包入住从而实现脱贫。

  贫困户如今年收入过10万

  莱西市沽河街道董家山后村53岁的贫困户董芝德五年前因意外事故导致腿脚受伤落下了残疾。这两年光治病就花了两三万元由于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老董和老伴常年在家务农3亩薄地年收入不到一万元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两年前被认定为贫困户。

  按照“一户一案、精准帮扶”的原则莱西市为每一个贫困户确定一名帮扶责任人因户制宜制定脱贫规划。董家山后村党支部书记董恒芝作为董芝德家的帮扶责任人多次来到老董家了解情况。得知董芝德早年有过养猪经历积累了一定的养猪经验技术在村党支部书记和镇扶贫办工作人员的积极协调下介绍董芝德在山后基地承包养殖山后黑猪。

  现在每天早上四点钟天还未亮董芝德就早早起床开始了猪场一天忙碌的工作清理猪舍、给猪饮水喂食每天工作忙碌充实、井井有条。为了方便工作他有时直接住在猪场。

  董芝德养殖的是老牌猪种猪是散养的运动量大抗病性强肉质紧致口感好。他说虽然以前养过猪也知道这种猪的市场前景很好但他不敢随便搞养殖。成本很高是一方面光投资养殖园就要上百万自己投不起这个资金另一方面他也找不到很好的销路。“现在不一样政府帮忙牵线搭桥谈好了合作企业负责提供设施和场地还负责销售。”没有了后顾之忧董芝德干劲十足不光养殖规模从最初的三四十头猪扩大到现在存栏量二百余头还结合园区内的旅游产业搞起了各种可供游客、特别是孩子们与小猪一起玩耍的游戏项目。青岛杰丰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庆涛直言当董家山后村党支部书记董恒芝一遍一遍上门商讨与董芝德的合作细节时他们被打动了也意识到了作为企业肩负的社会责任“那时候的董芝德是一名贫困户但有一定的劳动力和养殖技术企业也正缺少这样一名合作者最终确定合作关系。”他说企业愿意解决贫困户在资金和销路上的顾虑并且做一定的政策倾斜。在养殖过程中山后韭菜基地负责为老董提供养殖技术和黑猪猪种养殖的黑猪以高于市场20%的价格由山后韭菜基地实行包销。

  老董在养猪行业里越干越有劲他们家年均纯收入10万多元从贫困到致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户。

  年内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莱西创新实施九大“N+”模式2015年脱贫率全市第一

  山后韭菜带出的脱贫致富路是莱西市精准扶贫的一个侧面。据统计莱西全市共有经济薄弱镇4个省定贫困村35个经济薄弱村58个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319户10491人。2014年脱贫1385户2416人;2015年脱贫2652户5533人死亡、迁出等158户362人。两年脱贫率75.8%列青岛市第一。2016年该市清退贫困户61户169人新增51户122人剩余1121户2143人。莱西市相关部门设定的脱贫目标是2016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个贫困(经济薄弱)村摘帽2017年1个经济薄弱镇、48个贫困(经济薄弱)村摘帽2018年3个经济薄弱镇和25个贫困(经济薄弱)村摘帽。

  在莱西除了“旅游开发+扶贫”模式外该市还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经验共创新实施“N+扶贫”九大模式包括“企业带动+扶贫”模式、“产业服务+扶贫”模式、“土地整合+扶贫”模式、“资金整合+扶贫”、“电商拉动+扶贫”模式、“党建统领+扶贫”模式、“行业统筹+扶贫”模式、“社会助力+扶贫”模式。

  其中该市组织协调、企业主体参与、社会资源有效整合鼓励企业参与镇、村、户三级扶贫开发开展产业扶贫、商贸扶贫、就业扶贫、捐赠扶贫、智力扶贫构建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脱贫有效对接的长效机制。姜山镇发挥大企业多的优势采取“园区+薄弱镇、大企业+贫困(薄弱)村、企业+贫困户、企业+贫困大学生、慈善协会+贫困户”5种模式帮扶41名贫困人员和残疾人到企业就业帮助35个贫困户脱贫。

  产业扶贫是造血的重要手段该市依托农业园区资源优势和种养习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为贫困户提供资金服务、农资服务、农机配套、技术培训、订单收购、岗位就业等扶持贫困户发展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特色种养业。

  值得一提的是“党建统领+扶贫”模式该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全体党员及第一书记的先锋模范作用助力扶贫开发及其他重点工作开展为脱贫攻坚“掌舵”实现了党旗飘在田园中、党员聚在产业上、群众脱贫奔小康的目标。省级贫困村南墅镇徐建庄村在青岛市纪委派驻第一书记的帮扶下带领党员群众成立了果蔬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76户220人。通过种植高效大棚发展设施农业全村共入股土地187亩种植葡萄大棚8个预计2016年实现村集体收入15万元实现整村摘帽。(半岛网-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