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圩探索葡萄发展新策略

  蔬果采摘如今成了许多地方发展乡村旅游的必选项。在如今乡村旅游遍地开花,旅游项目同质化的大背景下,如何突出重围自然也成了大圩镇亟需破解的难题。

  农业产业联盟大圩散户抱团探索农业转型升级

  近日,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率先成立都市农业产业联盟,让散户抱起团来,决心探索一条都市农业转型升级之路。

  凭借省城郊区独特的地理优势,大圩镇在全省较早启动了都市农业生产。十多年来,“大圩葡萄”家喻户晓,每年接待游客达100多万人次。

  但在镇党委书记钱炳看来,大圩发展的压力依然很大。“不要以为创业创新跟农民没啥关系,现在环巢湖12个乡镇都在发展乡村旅游。今年你种个三五亩葡萄,也许能挣上十来万,再过两年呢?不创新不发展,或许就会被淘汰!”在调研中,他语重心长地对种植葡萄的农户说。

  这并非危言耸听。大圩的都市农业近年来弊端开始凸显:产业缺乏整体规划,品种结构单一,同质化竞争严重。景区管理上,乱摆放乱拉客等也影响形象、影响游客体验……

  钱炳说,鉴于此,镇里倡导成立产业联盟。产业联盟下设蔬菜、葡萄、莲藕、苗木、草莓及农家乐六大产业协会。产业联盟的任务是对4万亩种植基地从布局、品种、规模上进行总体设计,各产业协会具体对接农户,制定每个产业的质量标准体系。

  农户自愿入会,选举成立理事会负责日常事宜。“联盟今后要发挥资源整合优势,统一改善品种、统一农资采购、统一联系销路、联系帮扶贷款。”联盟理事会理事长毕晓雪告诉记者,目前,联盟共吸纳会员329户,其中党员53人,力争今后通过示范带动,覆盖到所有种植户。

  树立大圩名片打造品牌优势

  树品牌打造竞争优势“环巢湖有六七个乡镇都在发展葡萄,有的葡萄基地达到十几万亩的规模,人家的葡萄一两块钱一斤,我们卖十几块,拿什么去跟人家竞争?只能靠品牌,做大品牌是我们唯一的出路。”葡萄协会会长贺明伍说。

  “这就是葡萄协会今后的任务。”毕晓雪表示,说到大圩葡萄,到底哪些品种,什么样的口感,多少糖分,这些都不能稀里糊涂,必须要由协会统一标准。“以后,在大圩种植的葡萄并不一定都能叫‘大圩葡萄’,必须是按标准生产的才行。”

  为维护品牌形象,今年联盟开始对葡萄统一包装编码,让消费者买到葡萄后能通过包装追溯到农户,遇问题有渠道反映解决。同时,联盟还引进了农业物联网技术,限制农药化肥的使用,以提高产品品质。告别提篮叫卖抱团拓展销路“现在当农民也不容易了!既要搞生产,又要会包装、懂销售,得是个全能型人才。”但受文化局限,不少农户还停留在传统种植思维上,营销知识更相当匮乏。沈福村葡萄种植户羊书荣对记者说,加入协会,就是希望拓展销路。

  “以往葡萄主要依靠市民自驾采摘,农户沿路叫卖。今年,通过联盟这个平台,走上了专业营销之路。”毕晓雪介绍,他们一面在市内开辟直销点,一面和快递公司合作,实现网上销售,大圩葡萄走出合肥,走向全国市场。贺明伍说,他的葡萄进入上海超市后卖到了29元一斤。据了解,该镇目前已开通“安徽大圩”、“果菜帮”等微信服务平台,鼓励农户通过淘宝、京东、团购网站等网络平台宣传销售葡萄。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通过联盟这个平台集中智慧、整合资源,让我对蔬菜发展也有了新打算。”蔬菜协会会长宇业年信心满怀地给种植户鼓劲儿:“我们一定要让大圩蔬菜成为继大圩葡萄之后又一块响亮的招牌。”

  运用科技手段打造种植样板间

  大圩最早种植葡萄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新民村成了种植葡萄的“领头羊”,现在,新民村的葡萄树依然硕果累累,品质也相对较高。

  20多年间,大圩葡萄的口感不但没有变差,反而越来越甜。经检测,大圩葡萄和周边地区葡萄相比,含糖量很高,其中夏黑达到了24%,巨峰也有16%。

  为了让农户的葡萄都能高质又高产,大圩请来安农大的专家,为葡萄“塑形”。“首先引进了新的品种,以及日本套袋技术和避雨设施栽培等多项技术,促进葡萄品种丰富多样。”大圩镇相关负责人说,大圩葡萄挂果不久就要套上袋子,生长过程中还要果穗整形,尽量让每串葡萄保持八两到一斤,一串四五十粒。“这样不仅穗形美,方便包装,而且葡萄的口感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慢慢摸索出经验,大圩的葡萄种植也开始有了一套标准。利用天然的空调系统,模拟葡萄生长的环境,先进的栽培理念,让这里成为合肥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也成了大圩葡萄的“样板间”。

  在高科技武器的支撑下,大圩葡萄先后获得无公害标志使用权、国家绿色农产品A级认证等荣誉。从2013年开始,大圩葡萄栽培与采摘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通过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成为合肥唯一一个国家级的标准化农业示范区。

  为了推广标准化,大圩镇还建立起一套标准化体系,起草《大圩葡萄无公害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已得到批准并实施。此外,还根据本地特点和实际,制定了葡萄园地建设标准、葡萄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葡萄田间管理技术规程等一系列企业建设标准。(凤凰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