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超市的“战国时代”
不断融资、不断烧钱……在巨大的市场份额面前,生鲜电商们备受期待也倍感无力。同样的,在线下依旧是生鲜主场的当下,因为资本的暗流涌动,江湖风云再起,甚至有品牌已经有了千店计划。
遍地开花
在实体经济唱衰的当下,一种敞开式的、近100平方米的水果超市却在津城的大街上肆意地生根发芽了。从南京路店、购物中心店,再到社区店,那些打着“水果”字样的“大店”们,开始大行其道。
从南京路上的国际大厦,沿东南方向一直到大沽南路的南楼,不足4公里的主干道上,这样的店就有三家。
“其傲娇的姿态,总让人觉得这是个新的、赚钱的行当。有想法的话,就要赶紧行动。”萌生了创业想法的小静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说。
那些开在次干道上的店就更多了。“爱国道、利民道,河西这片儿,总有水果超市开了关,关了开。”赵启山表示。
赵启山言及的这个区域,在他的生活半径里,对水果超市如此敏感,缘于过去3年,作为跨界创业者,他在水果超市的“热潮”里也曾潜心经营着。
近中午12点,聚家乐生鲜超市(以下简称:聚家乐)南京路店,十几米长的摊位前,偶尔有几个问询水果价位的,倒是店内卖菜的摊位前站了几个顾客。同样的情形发生在聚家乐大沽南路店,相对于水果,生鲜超市里的蔬菜好像更受欢迎。
据店员称,这两家店开业已近半年,却没有一家挂着招牌。这段路程中的另一家店就是目前在津城攻势颇猛的果唯伊了。
相较于聚家乐,果唯伊要纯粹一些,店内产品主要以水果为主。但光顾的顾客并不多,店员们各自忙碌着手头的工作,水果倒是分门别类地摆放整齐,可就产品而言并没有比菜市场的水果摊高端多少,而价格也不是很“亲民”。
总有很多趋同的消费体验。
“水果很普通,都是"大陆"货,除了营业时间长,可以满足部分人下班后的购买需求,其他似乎没什么优势了。”一光顾水果超市频次较高的消费者说。
“只是看着好,其实一般,对不起这么大的排场。”在他们看来,逼格够高的店,至少应该有些精品货,或者在价格相当的情况下,水果的品质要比菜市场更好才行。
“进入2016年,除了高调发展加盟商的果唯伊,另一家扩张较快的就是聚家乐了,只是聚家乐暂时没有开放加盟店,多以直营为主。”赵启山说。
大沽南路上那家果唯伊离赵启山的家很近,他说昨天下午6点路过时,店里根本没什么客人,店里的营业员们也无事可做。而自己早先关掉的那家水果超市,这个时间点,至少有五六个排队买水果的客人,“这家店肯定不赚钱。”
急流勇退
赵启山对上述果唯伊店不赚钱的判断,自然不是因为一次下午6点钟的探店。
彼时的2013年,他和几个小伙伴萌生了创业的想法,自身有着运作超市的经验,再加2012年被誉为生鲜电商的发展元年,这让他隐约觉得升级版的水果生鲜店,将会逐渐受到市场和资本的青睐。
于是,他们很快组成了一个团队,甚至还拉来了投资方。
“起初,打算走规模化路线,不考虑利润。用半年时间、每家店50万元的初期投资,先开15家店。(淮纯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