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石桥市汤池茨沟村葡萄架下“望”丰年
五月的最后一天,晌午的天气,晒得人直打蔫儿,可是,辽宁省大石桥市汤池茨沟村的700亩葡萄园里却翠绿阴凉。脚边放着一小袋面包和一瓶矿泉水,站在葡萄架下,葡萄种植户梁玉亮正忙着掐杈。
“面包啊,这是我的早饭,午饭根本没空吃了,早上4:00多就出来干活儿了!我们这个时候,是最忙的时节,通常是两头不见日头。晚上回家后,连电视都懒得看了,洗吧洗吧就睡了,第二天还得起早干活儿呢!”54岁的梁玉亮有4亩葡萄园,种植葡萄近4年了。提起怎样能使葡萄丰产,老梁说,“不难!干啥活都得应季,就是恰到好处,该灌水时灌水,该掐杈时掐杈,该施肥时施肥!比如今年不知啥原因,这个葡萄的枝节长得特别长,就如同人吧,又高又瘦,咱就老担心他提重物时会闪了腰一样,所以,葡萄结多了也不成,除了给它绑到架子上,还得适当地稀果,要不,风一刮,准折,长不成!”
说到这儿,老梁突然提高嗓门儿,透过葡萄藤,向远处大声呼叫:大林子!你来一下!
喊完人,老梁笑着向我解释说,“我们70来户种植户,就属大林子最懂技术,我喊他来给你讲讲。去年,我们的葡萄都卖2块6,就他家的卖到了2块7。”
穿藤过蔓,不消一分钟,45岁的梁永林笑吟吟地站在记者面前。说起自家葡萄因何卖价高,他谦虚地说:“也没啥窍门儿,就是心细,手勤,水适当,肥一定要足,各种细活儿一定要干得精。细到什么程度,给你举个例子吧,稀果时吧,那枝条软的、不壮的,就要多稀些,粪呢,当然也必须得足,不能懒,上一遍,上不足都不成,要想果大,味甜,你不付出心血,还真不成!”
梁永林家有10亩葡萄园,今年是第3年。头一年仅种了五亩,第二年又增了五亩。“说起来,我们村儿的葡萄种植能成规模,还真得感谢崔书记。18年前,他带着大家到省农科院去考查学习,回来后,就领着乡亲们开始了京亚、辽风、巨风三个品种的葡萄种植,由刚开始的10几户到现在的70几户,我们村好多人都通过葡萄发了家!”梁永林说着,感激地把目光投向正在撕玉米叶帮自己绑枝的副书记崔发胜。
听到大林子提起自己,崔书记却不无遗憾地说:“虽然我们现在规模还可以,但是去年秋天巨风行情下跌后,我们的种植户都不敢再扩大种植面积,要不,还能再增种200亩。投入也不小啊,一亩投入就接近5000元,净挣10000元,只有卖上1块钱一斤,才能保本,像去年卖到5、6毛钱,那不就等着赔?村里新架了两架380伏的低压线,技术成熟,我们的葡萄也比熊岳的甜,果品质量应该说更胜一筹。在营口地区,我们的京亚和巨风也是小有名气的。像去年,熊岳的才卖1元5到1元8,而我们的都能卖上2元5。但是,就因为我们没成立合作社,规模相较人家来说太小,结果我们的果子被人收走后,贴上人家的品牌,被人家精装卖出,而我们,只能做供应方。”
“未来,我们打算再扩大规模,改变现在的各家互助但却各自为政的局面,如果有可能,也想成立个合作社,搞产销一条龙,争取把我们的品牌也打出去!”崔书记一只手扶着正要固定的枝蔓,另一只手指向远方,“不仅这边,以后,你们再来时,就会看到全村都是葡萄园,八月十五葡萄熟了的时候,欢迎你们来品尝啊!”(大石桥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