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夏蔬菜生产情况调查分析
随着群众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蔬菜成为大家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部分,蔬菜生产随之成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丰富人民生活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了能够准确掌握全县蔬菜的生产经营和效益,对全县的蔬菜生产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次性全面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蔬菜种植的基本情况
(一)种植地域及品种
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的蔬菜种植主要集中在光热条件好利于灌溉的先锋乡、土桥镇、桥寺乡、坡头乡、北塬乡等乡镇,种植品种主要有菜瓜、西红柿、辣子、黄瓜、架豆、菜花、蘑菇、韭菜、草莓等,露地蔬菜每个乡都有不同程度的种植,北塬片和川水区种植规模较大,西南山区种植规模较小,主要种植菠菜、白菜、娃娃菜、萝卜、菜瓜、架豆、菜花、茄子、莲花菜、葱、青菜、韭菜等品种。
(二)种植面积和产量
2012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53454亩,产量51058.74吨,其中温室5174座,占地面积6208亩,种植蔬菜14200亩,蔬菜产量为17040吨;大棚2900个,占地面积2900亩,种植蔬菜4000亩,蔬菜产量为4400吨;露地蔬菜种植35254亩,蔬菜产量为29618.74吨,平均亩产840公斤。
二、种植效益比较
从种植收入情况看,日光温室投资大,一座温室约投资3万元,按一年至少种植两次蔬菜计算,年生产蔬菜2880公斤,年收入3万元-5万元之间,年纯收入2万元-3万元;塑料大棚投资较低,一个大棚约投资2万元,一年可种植两次蔬菜,年生产蔬菜2200公斤,年收入2.5万元-4万元之间,年纯收入1万元-2万元;露地蔬菜种植主要是农民自食,人均年食用蔬菜132公斤。
三、蔬菜种植存在的问题
一是日光温室种植的反季节蔬菜面积小。临夏县、临夏市居民食用反季节的蔬菜主要来源于四川、陕西和我省河西地区,临夏县种植的蔬菜在市场上的占有量较小,满足不了两县市居民一年四季的生活需要,在省内外市场占有的份额更小。
二是蔬菜种植的品种少。不论是温棚种植还是露地种植,其蔬菜品种基本上是一样的,是生活中的常食蔬菜,缺少新的蔬菜品种。
三是露地蔬菜种植大而散、效益低。露地蔬菜种植仍然没有摆脱自产自消的小农经济思想,露地蔬菜种植品种品质不高,用于农民自食,在市场上的销售量很小,全县适应复种蔬菜的耕地比较大,还没有充分利用。
四、对发展蔬菜产业的几点建议
随着临夏市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耕地越来越少,原先城郊的蔬菜种植区已经陆续开发,蔬菜种植面积越来越少,但是临夏市有近30万城镇居民需要大量的蔬菜用于生活消费,尤其是县市一体化建设的提出,为临夏县北塬片发展成为蔬菜种植基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一是扩大日光温室的种植面积。由于日光温室种植反季节蔬菜多属精细化蔬菜,品种好、价格高、销路广、效益比较好,继续扩大北塬片日光温室的种植面积,争取把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发展成为北塬片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保证临夏县、临夏市居民生活所需的蔬菜,并继续加大临夏县无公害蔬菜在甘南、兰州等地的销售力度,将无公害蔬菜品牌推向省内外。
二是引进蔬菜优良品种、增加蔬菜种类。通过引进蔬菜优良品种提高蔬菜产量和种植效益,通过增加蔬菜品种满足人们对多种蔬菜的需求,促进居民消费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是加大蔬菜复种面积。一方面通过增加同玉米等作物的套种面积增加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另一方面通过增加蔬菜的复种面积来增加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
四是提高蔬菜商品率。蔬菜种植不仅要满足农民自己生活的需要,更要满足非农业居民生活的需要,这就需要把蔬菜推向市场。要充分发挥蔬菜协会的作用,可发展订单式种植,避免盲目性种植,成立复种蔬菜集散中心,确保所种植的蔬菜能顺利销售,提高复种蔬菜商品率,提高种植效益。
从江苏省发改委了解到,今年一季度,江苏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扣主题主线,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为保持经济稳中求进、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更加注重改革的重点突破和难点攻坚,在全面推进各项改革的同时,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多项改革举措全国先行,形成了良好的开局。
一、多个领域的改革在全国率先推开
一是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我省首期中小微企业组团私募债在上交所成功发行,其中企业最低融资额仅为800万元,创下发行金额全国最低,发行的方式全国首创,这是我省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改革创新。无锡市发行10亿元“小微企业扶持债券”,成为全国首批成功发行“小微债券”的城市之一。二是社会保障改革方面,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建立城镇居民医保筹资制度保障,明确我省城镇居民医保筹资将与居民可支配收入挂钩,政府补助金额不低于总额的80%。在国内率先通过医保部门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三方谈判,逐步将一些医保外特殊常用高价药纳入基本医保报销范围。南京市财政投入近140亿元,将51万失地农民统一纳入城市社会保障,这一做法属全国首创。三是社会事业改革方面,推出我省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是继上海之后在全国最早推出教育现代化指标的省份。四是先行先试方面,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准,镇江市获批成为“国家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试点城市”。
二、转型升级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确定了张家港等6个首批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公布了江苏服务业百强名单,入围门槛超过三十亿,标志着我省传统商贸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二是修订出台《江苏省工业和信息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2年本)》,根据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和技术标准。三是启动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进一步引导各地按照“一区一战略产业、一县一主导产业”的创新发展要求,打造产业特色鲜明、规模集聚明显、产学研合作紧密、科技服务体系完善、产业竞争优势显着的创新集聚区。四是下达能源消费控制指标和各地的分解指标,并将严格纳入年度考核体系,建立新能源消费总量预警预测机制。
三、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
一是加大对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的指导和统筹协调。省委、省政府分别以一号文件出台了《关于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意见》和《关于扎实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意见》,加大农业、农村改革创新力度,推进江苏省城乡发展一体化。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三年缩小,继续成为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最小的省份之一。二是组织召开了江苏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会议筹备会,明确抓紧编制江苏省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开展城镇规划、土地、户籍和小城镇发展的政策研究。三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我省首张家庭农场执照落户无锡锡山区,目前江苏省已设立家庭农场15户,苏北、苏中、苏南分别为5户、6户、4户,呈齐头并进发展态势。南通市确定推进15个左右中心镇逐步发展成新兴小城市,在用地保障、项目安排、管理体制、投融资等方面享受更大的政策扶持。
四、社会事业改革取得新成效
一是下发《江苏省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投资指引》,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医疗卫生领域。二是确定在江苏省部分城市开展大病保险试点工作,力争在2014年实现全覆盖。三是出台“异地高考”政策,只要在我省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随迁子女,均可在就读地报名参加江苏普通高考和本、专科层次录取。四是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新模式,在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成江苏开放大学。五是出台《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建成覆盖城乡街道社区、方便可及、全国领先的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
五、行政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一是取消1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其中,国家明确取消和免征的收费项目11项,我省自行取消和免征的3项。二是研究制定机关事务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大服务的社会化改革力度,并明确监督制约措施、违规违法的责任追究和处罚。三是南京等地实施新一轮区划调整,为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创造条件。(中商情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