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深州:“百年古梨园”风采翩然
“春到梨花意更浓一村风雪压古城。”四月时节,河北省深州市穆村乡西八弓村的“百年古梨园”繁花盛开,洁白如雪,宛若仙境。短短十几天时间,慕名前来观赏古园梨花的游客多达10万人次。
“以前人们没把这些古梨树当回事,还砍了不少,现在不一样了,一棵树就能挣到上千元,成了‘宝贝疙瘩’。”据西八弓村党支书郭振坤介绍,当地古梨园内有古梨树约一万余株,300至500年树龄的古梨树比比皆是,园内最早的“古梨树王”为明代所植,每年春来花开洁白如雪,秋至硕果飘香满园,景色美不胜收。
“这些古梨树就是俺们村的历史,几百年的古树,村里几代人都是伴着它们长大的”,郭振坤介绍起古梨园的沧桑,“俺们这里种鸭梨种得早,以前是‘天津鸭梨’的主要原产地,据老人们讲,当时赶着马车往返天津港送鸭梨的人每天络绎不绝”。
成方连片的古梨树,记载着当地的历史年轮,也代表着当地人的故乡。大树下前邻后舍闲聊乘凉、假期里孩子们嬉闹攀爬、果实成熟时采摘分享……一棵棵古梨树,在很多人的记忆里,是一段段挥之不去的温暖乡愁。
然而,这些承载着乡土记忆和地方文脉的百年古树当年却险遭毁灭。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鸭梨市场供大于求,走上了下坡道儿,“一年不如一年,像坐上了滑梯!”再加上古梨树树龄长、产量少,种植效益不断走低,很多果农开始废弃古树,甚至干脆锯倒当木料。
“村里的古梨树,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分给了农户,虽然早就有规定这些古树不能随意毁坏,但人们还是砍伐了不少。”郭振坤谈起那些被砍伐的古树,满脸可惜。
为保护这些古梨树,当地政府也曾采取了各类政策宣传及资金补贴办法,希望通过道德教育、资金支持等手段让农户不再砍伐,但一直收效甚微。
“古梨树被砍伐,根本原因是经济效益,土地作为农民的‘饭碗’,收益低了他们当然就得求变”,怎样真正把古梨树资源保护起来,相比于简单的补贴性资金支持,当地政府转变思路,开始在古梨树的经济效益上做文章。“如果能让咕哝在古梨树身上得到更高的经济回报,古树保护问题势必会迎刃而解”。
为顺应市场需求,郭振坤带领果农引进果树高接换头技术,对古梨树品种进行更新换代,并在种植方法上大规模推广无公害种植模式,施用有机肥、喷施有机农药,使古梨树结出的果子绿色安全,深受市场青睐。
如何让果农挣得更多,当地政府决定在品牌建设上着力,基于百年古梨树结出的果子鲜嫩多汁、甘甜爽口等特点,他们在西八弓村南建起了“百年古梨园”,并顺势打出了“百年古梨园,千年人参果”的品牌。他们还通过引进果品经营企业,把果农们分散的销售统一起来,“抱团”闯市场。
近年来,随着市场逐渐打开,“百年古梨”不但价格一路走高,还每年被批量卖往福建、广东、浙江、四川等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了印尼、新加坡等国家。
除了卖简单的卖果,当地政府还将“百年古梨园”纳入以国家2A级景区“深州蜜桃观光园”为核心的乡村游范畴,并先后开发出了“香雪海”、“垂钓园”、“农家乐”等一系列景点和服务设施。春季洁白如雪、竞相绽放的万亩梨花,秋天硕果飘香的古梨园、香甜可口的百年古梨,“赏梨花、摘梨果”的乡村游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观光采摘,景区年接待观光游客愈30万人次。
随着乡村游日益火爆,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游客们在一览“百年古梨园”风采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消费聚集,当地部分果农也随之开始转化成服务人员,实现了“变农村为观光村、变农业为旅游业”,收益大幅提高。
“观光游火了,老梨树值钱了,乡亲们的腰包也鼓起来了,现在就是让人们砍树也没人砍啊”,看着重焕生机的古梨树、日益富裕的村庄,郭振坤乐开了花。(赵云凤郝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