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秦安:大棚油桃结出“致富果”

  近日,笔者走进甘肃省秦安县西川镇雒堡村的油桃种植大棚,大棚内油桃挂满枝头,桃香洒满整座大棚。“我这棚油桃估计有1000多斤,去掉成本,纯收入1万元没问题!”望着一棵棵挂满果实的油桃树,村民雒贵祥喜滋滋地说。

  据介绍,为了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增加农民收入,2009年,雒堡村“两委”班子专门聘请种植油桃的技术人员来村授课,引导农民尝试大棚种植。据了解,在大棚里种植油桃,不但可以有效防御冰雪霜冻等低温灾害,还可以增产一倍以上。由于比普通油桃的上市周期缩短30-40天,错开了销售高峰期,油桃的价格至少可提高50%以上。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全村共建油桃大棚18座,种植技术在该村已日渐成熟。

  为让油桃提前上市,雒贵祥还得意地讲述了他科技务树的方法。保持棚内温度,每天早上8时,将保温垫子收上去,大棚内接受阳光照射,到了下午4时左右,再把垫子放下来,保持棚内温度不会过快降低。笔者还注意到,在这个占地大约不到一亩的种植大棚内,所有的桃树都经过统一修剪和护理,保持在2米高左右,树形采用二主枝“Y”字形和主干形,这样既方便采摘,也不用担心过多的树冠分流营养。大棚内每隔一段距离就挂上了温度计,方便实时监测。

  “因为气候的关系,今年油桃的成熟期提前了,4月初就能上市了。”看着即将成熟的油桃,雒贵祥掰着手指头为笔者算起了账,“一个棚产量按500公斤计算,价格若和去年差不多,卖个1万元不成问题。”雒贵祥对今年油桃的收成充满了信心。目前,全县有设施水果桃棚417座,面积404亩,产量389吨,产值838万元,其中二代日光温室392座,面积392亩,产量371吨,产值802万元;塑料大棚25座,面积12亩,产量18吨,产值36万元,日光温室桃栽培的进一步发展,打破了传统露地栽培的方式,为果树设施栽培生产提供了科学的成功经验,是缓解全县人多地少矛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农业增收的有效途径。

  相关新闻

  陇西农民药材地里话“两会”

  本报陇西讯在素有“中国药都”之称的西部中药材种植大县——陇西县,最近一段时间农民关注最多的无疑是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而全国人大代表、市委书记张令平在农业现代化方面所提的三条建议更是成了该县农民农闲时讨论的焦点,正是这几条建议提振了这个世代以种植马铃薯、中药材为主的农业大县的贫困农民的脱贫信心,点燃了他们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的激情。

  “将中药材种植列入国家支持优势产区生产基地建设和国家补贴范围,加快甘肃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这对我们广大中药材种植农户来说是一件大事,如果这个建议能被国家采纳,那我们不要说是脱贫了,就是与全国人民一道奔小康都不是事。”正在自家地里挖药苗的陇西县牙河村村民贾海军兴奋地说。

  近年来,陇西县以打造“中国药都”为目标,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静态仓储能力达到53.8万吨,年加工能力达到13.8万吨,基本实现了由切片向药片升级的突破、成为区域首位富民富县产业,2015年实现产值206.9亿元、上缴税金8900万元。马铃薯产业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加销一体化发展链条,尤其在加工环节实现了从“淀粉—变性淀粉—粉皮—方便粉丝”的升级,全年实现产值4.34亿元。(王少芳张登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