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滞销苹果“进城”
2月26日,陈奉修和妻子把最后一车苹果运到省城长春,夫妻俩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自打去年苹果收获,还没来得及品尝丰收的喜悦,夫妻俩就开始为滞销的苹果上起了火。
珲春市板石镇,冬暖夏凉,非常适宜苹果的生长。孟岭村就是一个将富硒苹果种植作为主导产业的村子,全村60余户果农联合成立了珲春孟岭富硒苹果专业合作社。陈奉修便是合作社里种植规模最大的果农之一。
去年10月,孟岭村的富硒苹果获得了大丰收,可是因为没有做好市场对接,大批苹果卖不出去。“这几年搞富硒苹果种植的越来越多,产得越多越不好卖。”看着一箱箱苹果堆积在仓库里,陈奉修苦不堪言,“这一年就白忙活了。”
几天后,孟岭苹果滞销的消息传到了省城,传到了长春农博园。2013年,长春农博园曾组织技术人员到珲春考察,并引进了孟岭富硒苹果树苗到园区栽种,那时,农博园的技术人员便认识了陈奉修。那次相识,让如今孟岭村滞销的苹果有了转机。
为了尽快帮助孟岭村的果农卖掉苹果,长春农博园先是组织员工内购,3天就卖出了200多箱。今年冬季农博会期间,陈奉修代表合作社来参展,展会结束后,还剩下100多箱苹果没卖出去。要将这些苹果运回珲春,要雇用一辆货车,单程运费就要1000多元,对于一个果农来说,这并不划算。农博园再次动员员工内购。一夜功夫,100多箱苹果全部销售出去,还有很多人因为没买到要求订货。
抢购苹果的喜讯传回到孟岭村,这让陈奉修喜出望外。从2月15日到2月26日,夫妻俩先后5次到长春送苹果,共3050箱苹果全部销售完毕,一度滞销的苹果换成了现金。
这个正月,红艳饱满的苹果再一次让孟岭村丰产又丰收。
记者手记
滞销的苹果售罄之余,不得不反思:农产品的消费量在一定时间内是固定的。纵观各种农产品滞销的例子,大多是由于不顾市场需求量,盲目扩大规模,到了丰收时刻,大量的农产品像洪水一般涌向市场,谁也挡不住价格滑铁卢,就势必容易陷入滞销的尴尬境地。并且农产品不是工业品,不是规模越大就越具有优势、成本就会越低。精致的农产品需要精细化的管理,它需要一个适中的规模,因此,控制合理规模才是规避农产品滞销的自救底线。(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