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蔬菜之乡”力推产业扶贫期待“走得更远”

  图为潼南区桂林街道双坝村的万亩无公害蔬菜区。钟旖摄

  图为潼南区小渡镇通入村户的水泥公路。钟旖摄

  “我等着合作社将我的5亩田地流转出去,每年又可增加几千元的收入。”在有“中国蔬菜之乡”之称的重庆潼南区,46岁的小渡镇双桥村贫困户徐进18日如是说着她的新年愿望。

  位于重庆西北部的潼南区是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依托现有规模的农业产业打响扶贫攻坚最后一役,是该区交出的特色“成绩单”。

  “进村流转土地前,这里的路,人都走不进来。”土生土长的双桥村人周成祥2014年抱着“带动贫困乡亲就业脱贫”的想法回乡成立了潼南胜达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年有余,政府的基础建设扶贫将3米宽的水泥路铺进了村中各户,周成祥流转的660亩柠檬和林下蔬菜产业基地也初有收获,“全村贫困户通过在基地务工,年均收入可达一万元(人民币,下同)以上”令其开心不已。

  中共潼南区小渡镇党委书记陈彬告诉记者,该镇下辖16个村,共有建卡贫困户858户,从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是扶贫攻坚的第一步,“双桥村走出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农业发展路线,下一步,将尝试探索农旅结合的乡村旅游示范”。

  同样是依托农业发展,桂林街道双坝村的2502户现已全部实现了脱贫致富。作为拥有万亩无公害蔬菜的核心区,6836亩的耕地上绿色一望无际,装载着萝卜、白菜的皮卡车一辆辆驶出村庄,将运往大江南北。

  通过引进大户带动、邀请专家现场技术指导、成立专业合作社、大力培养蔬菜经纪人等形式,双坝村在短短几年时间不仅将蔬菜远销至全国20余省市,市场还扩大至俄罗斯、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现在,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户占60%,更有15%的村户实现了年收入百万以上。

  当地大地升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刘世平说,“已入社的87家中有近20户曾经是贫困户,现在大家的日子都过得红红火火。”

  “为实现农业产业扶贫,我们设立了2000万元的产业扶贫专项资金,采取联户带动、入股分红、托管代养、订单采购、金融扶持等措施,鼓励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增收。”潼南区扶贫办主任李万隆说。

  “当前,全区蔬菜种植的产量达200万吨,产值26亿元。鲜销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居西部第一。”潼南区副区长朱福荣透露,当地每年累计蔬菜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出口鲜果达1万余吨,产品主要销往欧美、非洲、港澳等国际市场。

  谈及下一步的产业发展,朱福荣说,潼南处在重庆与成都的连接点上,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希望在提高潼南农副产品质量的同时,借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东风,将现代化农产品[-0.14%资金研报]销得更广,“走得更远,助推扶贫攻坚”。(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