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科院蔬菜所立体农业生产见闻

  夏季摘草莓在拉萨已经不稀奇,但冬季能亲手采摘那一定新鲜,更何况它不是长在地里,而是吊在空中,这在拉萨还是头一遭。

  1月14日,数九寒冬,拉萨郊外一片萧瑟,冷风阵阵。但记者一走进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的高效日光温室内,顿时眼前一亮,周身暖意洋洋。一排排一人高的种植架有序排开,一株株草莓借着架子立在半空,恣意舒展;一片“绿油油”之间星星点点地夹杂着“红彤彤”,煞是可爱。

  自治区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员朱荣杰向记者介绍,这是我们生态立体农业从2015年8月引进的草莓品种,目前已经种植成功。经过三个月的生长期,于2015年11月开始挂果。目前,拉萨其他的草莓种植基地已经过了采摘期,而我们通过科学种植,可以使草莓四季挂果,冬季也可采摘尝鲜,这无疑可以丰富拉萨市民的“菜篮子”。

  “我们的草莓可是与众不同哦,真正的绿色生态产品。”朱荣杰笑着告诉记者,语气和神情透着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自豪感。

  “这个草莓品种叫红颜,是专门从日本引进的,果皮呈红色,富有光泽,酸甜可口,耐储运。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采用无土立体栽培技术,杜绝土传病害,生产过程中采用物理杀虫,不施加农药,可以立刻采摘食用。”朱荣杰说完随手摘了两颗草莓,我们一人一颗放进嘴里。确实酸甜适度,满口果香,让记者想起了小时候吃到的草莓味道。

  朱荣杰解释说,无土立体栽培技术不需要土壤,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和生产效率,传统土壤种植一亩大概可以种植8000株左右,而无土立体栽培一亩可以提高到13000株左右。同时,无需人工施肥浇水,而是“吃”营养餐、“喝”营养液。采用草莓全营养液,均衡施肥,可以有效防止土壤板结和对果苗带来的病虫害。

  记者了解得知,每一垄果苗下面铺上的基质不一般,都是椰糠混合其他有机基质。椰糠具有很好的保水性,能有效防止水分和营养流失,有利于植物根系生长和营养吸收,非常适合西藏的环境和气候。

  朱荣杰告诉记者,我区农牧民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牧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农牧业生产。自治区正在实施脱贫攻坚工作,确保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但我区主要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农牧区,要真正使他们脱贫致富就必须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这正是区农科院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兴牧的目标和责任。区农科院所做的一切工作,包括正在进行的生态立体农业研究,都是为了将技术推广出去,更好地服务农牧民群众。

  自2004年区农科院农牧民科技培训中心成立以来,先后申报和争取培训专项资金2935万元,在全区七地(市)开展农牧民培训班100多期,培训农牧民群众近十万人次。近年来,以自治区农科院为代表的西藏农牧业科技工作单位,对促进我区现代农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进步对农牧业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36%提高到目前的50%,科学技术普及率达到85%。

  在自治区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的高效日光温室内,除了草莓种植带给记者的科技感,还有生菜立体喷雾栽培,丝瓜和青椒的立体无土套种,羊肚菌的电脑控温控湿种植……这些都是西藏现代农牧业发展的代表,具有高效、科学、生态、无污染的特点。

  朱荣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就拿红颜草莓来说,对比传统的种植方式,一亩地种植的果苗提高了近一倍,四季产果使得产量提高了四倍多。而且这样的种植方式提高了产品品质,价格自然就提高了。拉萨普通的草莓一斤售价大概是50元左右,而我们这里的‘生态莓’一斤可以卖到120元,还供不应求。”

  “目前,我们的无土立体栽培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下一步将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技术推广,假以时日,西藏的现代农业将遍布乡村。农牧业持续增效,农牧民持续增收,我们是有信心的。”朱荣杰指着阳光四溢、绿意盎然的高效日光温室告诉记者。(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