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郸:蔬菜产业“长”势喜人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河北省永年县万亩拱棚生产基地,只见一个个蔬菜大棚整齐排列,一眼望不见边。随手打开一个大棚,一畦畦的茴香苗绿得可爱。
这只是河北省邯郸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冰山一角。
来自市农业部门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市蔬菜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已成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其产值占种植业的一半以上。蔬菜产业由规模向高效、由低端向高端、由露地向设施转变,规模化、集约化、设施化水平明显提高。初步统计,201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90多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90多万亩,总产量1200多万吨,实现产值260多亿元。
做大做强“菜园子”
“我们的产业园被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确定为‘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馆青’牌黄瓜获得全国金奖。依托产业园,将黄瓜大棚做成体验式主题公园,建设黄瓜博物馆、黄瓜大学、黄瓜研究所、黄瓜食府、黄瓜美容院等基础设施以及艺术家部落、摄影基地等景点。既能让农民学习最新的种植知识,又能让游客实地参观。去年举办的国庆七日游活动,参观人数达到5万人次。”谈及正在打造的“乡村风情、城市品质”的黄瓜小镇,馆陶县翟庄村党支部书记、兴农蔬菜专业合作社董事长王维岭侃侃而谈,现在黄瓜主题公园正在建设当中,今年五一将全面开放,欢迎大家来参观,尝尝黄瓜宴。
据介绍,翟庄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种植黄瓜,从最初的几户人家二三十个大棚,到如今户户种大棚。翟庄村河北省蔬菜产业园占地960亩,种植品种以黄瓜为主,全部实现集约化育苗,使用了防虫网、粘虫板、防雾滴膜、高温闷棚等生态栽培技术,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水肥一体化全覆盖,建设了新型可移动塑料日光温室和高标准玻璃智能连栋温室。产业园黄瓜平均亩产2.3万公斤,平均亩产值54324元,最高亩产达到3.18万公斤,涌现了多个亩产值超过7万元的典型户。2014年,翟庄村荣获“中国黄瓜之乡”之称。
翟庄村的发展是我市蔬菜提升规模优化组织化水平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优化区域布局,以土地流转为基础,扶持壮大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现代蔬菜产业园区。全市蔬菜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蔬菜企业达380多家,入社户数达到5万多户,2014年全市有17个蔬菜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社,提升了我市蔬菜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运作水平。100亩以上规模园区(含育苗)达180多个。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蔬菜生产形成以拱棚为主,露地、地膜、小棚、温室等多种生产形式共同发展的生产格局,东、西部以温室果菜生产为主,中部以大中棚叶菜生产为主,做到了四季生产,周年供应,形成永年县40万亩叶菜、10万亩大蒜、8万亩甘蓝,鸡泽县8万亩辣椒,肥乡县6万亩圆葱、5万亩温室番茄,馆陶6万亩温室黄瓜,曲周县2万亩大棚茄子、3万亩菜花,大名县4万亩大蒜、2万亩山药,成安县4万亩草莓,临漳县万亩韭菜,磁县3000亩莲藕,武安、涉县1万亩有机蔬菜,魏县、磁县、成安、临漳等万亩设施食用菌等一批规模大、组织化程度高的特色优势蔬菜生产基地。
抱团打好蔬菜牌
肥乡的洋葱、鸡泽的辣椒、馆陶翟庄的黄瓜、邱县的源味健康菜……日前,来自全市各县(市)区的特色蔬菜亮相邯郸(永年)蔬菜产业展示推介会,汇成邯郸特色蔬菜“盛宴”。当天参会的不仅有60多家邯郸市本地蔬菜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蔬菜企业,20多家种子、化肥、农药、农机等农资企业,还吸引了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有限公司、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天津红旗市场、山东寿光神农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河北大河物流有限公司等全国知名企业50多家。
“这是我市近年来举办的一次规模大、规格高的蔬菜产业展示推介盛会,实现了我市市场与蔬菜基地、电商与基地、超市与基地等‘近距离’合作。”市蔬菜办主任李志勇告诉记者,推介大会顺应全国蔬菜产销发展形势同时,宣传了邯郸蔬菜,展示了邯郸蔬菜产业新形象,叫响了“永年”蔬菜大品牌,提高了邯郸蔬菜在华北甚至全国的知名度,加快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和生产经营方式转变,进一步促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
近年来,我市围绕蔬菜产业实施提升品牌增效行动,引导各县整合现有蔬菜品牌,解决杂乱不响、多而不强的问题,把本地的大宗优势蔬菜产品和地标产品,注册统一的商标,合作社和企业可以免费使用,鼓励合作社和企业进行“三品一标”认证。以“永年”蔬菜为重点,全市一盘棋,统一打造10个全国知名品牌,培育了“永年蔬菜”品牌,注册了“企美”“阁韵”“科萌”等优质蔬菜名优品牌。去年2月,“企美”牌有机蔬菜再次被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质量奖评审委员会评为河北省名牌产品,馆陶县黄瓜、永年县大蒜和蒜苔入选2015年“发现中国好食材”名录。
丰富“菜篮子”鼓起“钱袋子”
业内人士表示,发展蔬菜产业对丰富城市“菜篮子”、鼓起农民“钱袋子”、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蔬菜不但要种好,更要卖好,要解决一车不如一箱、一筐不如一棵的问题,搞好产销衔接。
那么,我市蔬菜产销情况如何?李志勇告诉记者,“全市年外销蔬菜占总产的65%,冬季叶菜主要供应京津市场,春季主供西北、东北市场,夏季销往南方市场。”
作为我市首家上线的农产品交易平台,“咱村网”致力于以网络搭起从农家地头直达市民餐桌的桥梁。网站合伙人之一刘云峰告诉记者,平台的根本宗旨是让菜农多卖一毛钱,市民少掏一毛钱。
记者了解到,在蔬菜产销方面,我市一方面抓好批发销售,依托本地现有市场,鼓励推行分等定级,净菜包装上市;动员合作社、商贸企业和经销商加快入驻新发地高碑店市场、永年南大堡蔬菜物流园等省内外批发市场,抓住国家支持的大好机遇,配合做好田头市场建设。一方面积极发展直营销售,发挥市蔬菜行业发展联合社作用,为生产和销售主体搭建合作桥梁,增强直营店持续供货能力,进一步扩大美食林、阳光等超市的配送销售规模,在企美、宜家宜厨、富成等社区直营店做大做强的基础上,鼓励发展“鲜城送”等网络配送到户的新型电商销售形式。积极开拓京津、石家庄、东北、南方及周边大中城市高端消费市场,继续推进农超对接的同时,探索“互联网+蔬菜”的社区直营店、社区直供车、网络配送到户等新的销售模式,减少中间环节,让利于民。(邯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