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合川区水果产业发展良好
一、水果产业发展现状
2015年重庆市合川区水果(含西瓜、草莓)面积25.084万亩,产量18.1万吨,产值66295万元。50亩以上种植大户157户。形成了以渠江沿岸为中心的柑橘产业长廊、古楼镇为中心的枇杷产业带、双凤镇为中心的优质桃李产业带和以合肖路沿线为主的水果休闲观光园。基本实现了优势水果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的区域布局。各优势产区依托水果产业基地举办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赏花采果节——“太和东南桃花节”、“双凤李花节”、“古楼枇杷采果节”、“官渡富硒玫瑰香葡萄采果节”“双槐红(清见)晚熟柑橘采果节”“草莓采果节”等,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果农普遍实现二次增收。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狠抓项目实施,建点示范带动
2008年以来主持完成市区两级重点科技项目近百余项,累计实施面积近5万亩,为农民新增效益上亿元。
一是合川优势特色枇杷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大力争取上级资金落实基地建设项目,新建无公害优质枇杷基地1.5万亩,其中业主枇杷园经营管理面积达0.65万亩,修建果园便道18600米,蓄水蓄粪池17口,观光休闲亭29个,枇杷交易市场,枇杷文化展示厅,培育专业合作组织2个,受益农户1万户,带动农民就业1800余人,发展壮大100亩以上种植大户16户,使合川枇杷从提篮小卖成为重庆市知名的品牌。
二是振兴柑橘产业发展。重点实施柑橘老果园改造3449亩,先后引进清见、春见、不知火、塔罗科血橙新系等优质柑橘品种10余个,彻底打破了我区以老劣红桔、蜜橘和实生甜橙为主的柑橘品种老化现象。为农户创造临时就业岗位1万余个,果农人均增收500元。重点扶持三江沿岸晚熟柑橘。渠江沿岸双槐镇河马村、头桥村、双槐村目前已发展晚熟3000余亩,现有1000亩已进入大面积丰产期,最晚可留树保鲜至6月底。
三是基本实现产业布局和集中发展。重点实施了森林工程水果基地项目,2008-2011年累计建设面积约1.2万亩,受益果农9783户。近年来引进柑橘、桃、李、梨、葡萄、蓝莓等40余个水果品种,促进形成了柑橘、枇杷、桃李等产业带的形成,逐步实现了优势水果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的区域布局。
四是结合经作产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2013年以来重点实施了特色效益农业、中央现代农业等相关项目,结合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经作产业。项目累计建设面积约1.6万亩,争取上级补助资金3400万元用于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建成了赏花、摘果、农事教育、农事体验、农业科技展示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休闲观光产业园10余个。
(二)创新服务机制,谋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以科技特派员活动为载体,主动与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协会和规模种植户、科技示范户进行科技结对,推行“农户+基地+专业大户”模式,在生产技术、项目编制、市场信息、发展订单和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服务。近三年来技术帮扶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达152家,全面完成无公害枇杷、柑橘产地县(区)的认证。二是重点办好特色节会。依托水果优势产区,举办“两花两果节”——“太和东南桃花节”、“双凤李花节”、“古楼枇杷采果节”、“双槐红(清见)晚熟柑橘采果节”、“思居清果乐园草莓采果节”。节会的带动作用使产区果品均价上浮45%以上,比单一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产值增加25%以上,当地土特产价格上浮20%~30%,促进了我区餐饮、住宿、休闲、观光等第三产业发展。据统计,2014年古楼枇杷采果节前后共接待游客20.5万余人(次),比去年增长61%;旅游车辆2.1万多辆(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多万元,比去年增长58%,其中枇杷销售8200多吨,销售收入6600多万元,比去年分别增长75%、65%。三是重点建设城市近郊休闲观光果园。以合肖路沿线为重点,建设集果树园艺、蔬菜园艺、园林花卉,观光、采摘、品尝、试验示范、科教和购销于一体的城市近郊休闲观光水果基地。目前已在钓办、云门、官渡、太和、肖家等镇街新建城市近郊休闲观光水果园3000亩,实现了特色和效益有机结合,有力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三)力推成果转化、科技推广成效显着
一是针对枇杷开花期间恰逢重庆地区连续低温多雨寡日照的特殊气候,以及葡萄生长季节高温多雨多湿的气候特点,成功攻破技术难题,探明了综合防治措施的有效途径,推广技术成果3000亩,科技转化率达到90%以上,培训果农2042人次,发放技术资料4000余份,实现每亩增收520元,项目区总增收156万元。二是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和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联合研发的柑橘管护集成技术,结合生产实践首次应用于李营养诊断配方施肥、非充分灌溉、绿色防控、综合保果防落等四大关键核心技术,示范面积500亩,受益农户52户,新增效益30万元。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疫病防控与农产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近几年全市经作重大病虫害和疫病有蔓延趋势。如:长寿夏橙的黑斑病、万州红橘的褐斑病,黔江猕猴桃的溃疡病等。虽然在我区尚未发现大面积检疫性病虫害,但是近年来社会资本进入经作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果树面积增长较快,苗木引种混乱和频繁也大大提高了疫病防控风险。有的地方违规使有违禁农药,农产品安全存在较大隐患。
(二)经营规模有不合理现象
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农村有效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已逐渐成为制约经作产业发展的瓶颈。而我区部分果园经营规模不合理,有的果园上千亩甚至几千亩,一些大型业主因后续资金不足,多数公司采用临时性用工,缺乏一种有效的固定用工的约束机制,管理十分粗放,甚至失管、弃管,成为政府的包袱和社会不稳定因素。而面积在30-50亩、100-200亩左右,经济性最好,由职业农民果园和中小业经营的果园却不多。
(三)休闲果业整体水平不高
主要表现为休闲旅游园区缺乏文化主题,没有灵魂;园相园貌较差,缺乏表达主题的园林景观设计;简单的复制,没有自己的特色,同质化程度高;种植技术不高,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伏季水果的设施化栽培相对滞后。
四、建议
(一)延伸产业链条,做优做精休闲观光基地
依托我区全市“一小时”经济圈的地域优势以及钓鱼城、涞滩古镇、二佛寺的旅游资源,在合—肖路沿线和我区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发展休闲特经产业,重点打造一批主题明显、景观优美、产业突出的特色农业生态园,结合文化创意、园林景观设计,进一步完善园内休闲和基础设施。
(二)继续发展壮大我区优势产区优势产业
一是振兴柑橘产业发展。在渠江沿岸龙市、小沔、太和等镇规划实施中央现代农业柑橘项目,重点推广以沃柑、不知火、春见等为主的晚熟杂柑。二是巩固以古楼镇为中心的枇杷产业带。继续加大示范和推广枇杷避雨设施栽培;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在古楼镇建成枇杷休闲广场、综合展示厅、产地交易批发市场和枇杷主题公园。三是重点打造双凤万亩李子产业带。针对我区双凤镇江北村、皇池村2万余亩李子,开展李子标准园创建相关工作,引进青脆李、脆红李和胭红李等“川李”品种。
(三)搞好特经产业发展基础性工作
在对2015年特经产业发展的总结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果园普遍存在经营规模不合理、管理缺失的问题,是导致很多技术措施不到位、项目管理不到位甚至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到位的根本原因。因此,搞好重大技术推广和培训、加大病虫害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项目实施监管等基础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另外,2015年1月27日,在区委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区成立了水果产销联合会,整合我区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以及水果种植大户74个,今年我们要切切实实把水果产销联合会运作起来,充分发挥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技术推广、培训以及市场营销等系列特经产业基础性工作。(合川区经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