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圣诞谁在消费“疯狂”的苹果
又到一年圣诞时。也不知是从哪年开始,每到圣诞,市面上就多了一些售卖“平安果”的摊贩。起初,笔者还觉得好奇,这动辄上百元的“平安果”是个什么,咱老百姓没见过,更别提吃了!于是凑上前问,商贩还神秘兮兮地冲我微笑,打开做工精美的层层包装……这,不是普通苹果吗?!“颜值”高就能变身“奢侈品”,笔者也是深深地醉了。
这几年,大家都“平安果”都不陌生了。普通苹果经过圣诞概念炒作,加上精美的包装,似乎真就寄托了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摇身一变成了水果中的“贵族”、苹果中的“战斗机”。所以今儿笔者就和大家聊聊这“疯狂”的苹果消费。
“平安果”既然是伴随圣诞而来,消费群体首先应该是重视圣诞节的年轻人。节日消费,一直是商家最容易利用的宣传噱头,尤其是那些很有特色和商业氛围的“洋节”,更是卖家不能错过的赚钱机会。但几块钱一个的苹果卖到上百元,商品的售价严重背离其实物价值,这商家的炒作不免有些太“卖力”了。作为消费者,抛开中西方文化差异不谈,能尽情享受节日欢乐氛围的初衷是好的,通过一件实物来寄托祝福和美好情感也是好事,但“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如果一味追求概念,标新立异,就未免有落入商家圈套的意思。收礼的人高兴与否仍不可知,反正商家一定是很希望你这么做的。
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这原本是体现性格中友善谦和的一面。但中国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礼轻情意重”,一份礼物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送礼者在礼物上投入了多少金钱,而是他/她花费了多少心思,选了多么适合收礼者的一件/多件物品。小小“平安果”送出去,如果只是因为怕“只花了几块钱”而觉得不好意思,花上百块才觉得心里踏实,那才是愚蠢的消费行为,更让收礼者觉得是“不会过日子”的人。
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在去马尔代夫的旅游群里,有一个小伙子,苦苦哀求大家帮她女朋友在马代录一段视频,只要一句祝福生日快乐的话就好……无法想象,当这个女孩子在收到一堆陌生人送出的祝福后,能有什么“喜极而泣”的举动。如果是我,恐怕只觉得惊悚和莫名其妙。不是所有的求爱都能用事情本身的困难程度去衡量,也不是所有的辛苦付出之后就会收到回报。最好的感情,是“你”知道我最需要什么,然后默默给予、不离不弃。
“疯狂”苹果的闹剧仍在上演,但消费的选择权始终在买家的手里,如果每个人都能理性、健康消费,那节日和祝福都将更有意义。(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