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试水”搞创新新品种产量增千斤

  通常一亩散花菜管护得好,亩产在两三千斤左右。可最近在万盛经开区万东镇五和村,菜农们成功培育出适合当地种植的杂交散花菜优良品种,现在一亩花菜的产量达到了4000斤。

  “我们自己培育出的散花菜,花球不紧实,口感脆嫩,香甜可口,营养价值高。”近日,正在收获散花菜的该村村民熊如贤谈起花菜的销路,自豪地说,这些天,每天都有菜贩开着卡车来村里收购。

  种植花菜有年头

  万东镇五和村一直有种植花菜的历史。早在1990年,村里的几户菜农便引进花菜种子,这一种就是20多年。

  今年59岁的熊如贤也是那时就开始与花菜打交道的。他回忆说,当时,花菜的价格远远高于大白菜,且常常供不应求,一时间,种植面积快速扩张,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得不亦乐乎。

  在熊如贤家的花菜地里,笔者看到,一颗颗花菜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抢眼,洁白诱人。而漫步在五和村高低起伏的田野间,连片种植的花菜也是绿浪翻涌,满山飘香。

  “变形菜”事出有因

  “这些花菜之所以长这么好,与我们自己研制出的花菜种子有很大关系。”熊如贤告诉笔者,2012年,大伙像往年一样种下了花菜苗,没想到不仅过早地结出花菜,而且大小不一,既不是雪白或者乳白色的菜花,也不呈现出圆球状。仔细观察,这些菜花不规则,还长出了一些黑黢黢的东西。

  “大家回头一查,发现共有15户村民购买了一样的菜籽,种植范围达30亩。”他说,当时想铲掉花菜、重新翻种其它作物已经来不及了。“本来花菜的生长周期就长,一年才种植一次,直接损失20多万元。”

  村里赶紧请来专家,经过一番调查,他们得知,花菜的收成与品种、季节、温度等都有很大关系,“当年的气候忽冷忽热,我们选择的种子不能适应,所以出现了绝收。”

  本土花菜破土而出

  “种子是我们的命根子,长期以来,花菜籽都得从外地购买,没有自主品种。”熊如贤告诉笔者,一般来说,从外地购买的种子,首先得进行试验性种植,这个过程一般要3到5年才能大面积推广,而且有一定的风险。“如果能培育出适应本土的种子,不确定的因素就会大大降低。”

  熊如贤说,为了避免绝收再次发生,村里的菜农们马上通过网络,寻找适合在五和村种植的花菜。“散花菜又名松花菜,花球松散、颜色白,心叶抱合,耐寒性和适应性好,十分适合五和村多变的气候。”很快,他们锁定了市场前景看好的松花菜。

  随后两年时间,熊如贤结合实际,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特点、不同区域的海拔、土壤质量,对不同的散花菜品种种子进行不同搭配的试种。待品质稳定后,再进入小范围试种。通过坚持不懈的探索和专家的指导,去年,他们终于培育出“五和牌”杂交花菜优良品种。

  适应山区多变气候

  “这些花菜种子不仅能适应山区多变的气候,还使花菜的产量得到大幅提高。”他说,如今他种植的10亩花菜,按亩产4000斤,市场收购价最低2元来算,年产值能达到8万元。

  据了解,目前,该村共有25户村民开始种植熊如贤培育的杂交散花菜优良品种,种植面积达50亩。他们还共同成立了石道场农村专业合作社,户均年收入上万元。(武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