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桃林沟”桃从农产品到休闲产业

  它是夏季市场上一种常见的水果,外形美观、汁多味美、色泽诱人、营养丰富,曾被誉为“天下第一果”。

  它是一个村庄的标志,这个村庄依靠它实现品牌化发展,建成了4A级旅游景区,因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地理位置优越而成为我市的“城市后花园”。

  它就是“桃林沟”桃,带火的村庄叫桃林沟村。桃林沟村以“桃”为媒,推动村庄转型发展,通过举办桃花节、采摘节,让普通的农产品带动起乡村旅游产业,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鼓起了村民钱袋子,还让我市多了一处“后花园”,市民有了就近休闲的好去处。

  桃林沟里种桃树

  赚来生态又赚钱

  传说明朝末期,民不聊生,人们逃荒至现在的桃林沟村,就把这里叫做逃命沟。后来,这里的沟沟梁梁长满了桃树,因此名称也变成了桃林沟。时日久了,桃树疏于管理也逐步消失。有一次,桃林沟村干部听到一位到村里参观的人说,“桃林沟,桃林沟,一棵桃树也没有”。随意的一句话,让桃林沟村干部茅塞顿开——努力让桃林沟名副其实。

  桃林沟村地处城市近郊,国土面积1.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00亩,农业人口700人。为改变落后面貌和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局面,桃林沟人从农业调产着眼,到北京平谷大桃示范园等地考察,邀请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教授、专家实地指导,多方论证,于2000年开始调整产业结构。他们将全村大部分耕地改种为果树,建起桃林园艺中心,培育本村农业发展的主打产品,为实施“品牌兴村”战略迈出了第一步。

  通过种植各种水果、兴建蔬菜大棚和盆景植物园,桃林沟村在2004年时全村的水果总产量就达到20多万公斤,村民户均增收2000元。村民第一次尝到了调产带来的好处和实惠。由传统种植到现代种植的转变,不仅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且让村民感受到了一次市场经济观念的洗礼。

  千亩桃园的建成,不仅还原了桃林沟的美景,而且促进了林果业的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为村民建起了一座“绿色银行”。

  以桃为媒带旅游

  富了集体富村民

  一个是依靠煤炭生存的山村,一个是满是桃花、随处是景的欢乐谷,看似不相干的两个地方,却是桃林沟村转型发展的前身与现在。每年春季到桃林沟赏花、夏季到这里摘桃,成为阳泉市民的习惯性户外娱乐。

  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不同,桃林沟与城市相接的地理优势,或自驾、或公交、或步行,让这些难得的景观变得那么亲民,成为城市区一个功能完善的“后花园”。一年一度应花期、果期举办的桃花节和采摘节是都市人难得的休闲机会。花开时节,漫山遍野的粉色把桃林沟装点成美丽的少女,置身景中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果子成熟,果农们热情的召唤、亲自采摘果实的那种实实在在的收获喜悦,带给不少游客别样的感受。这种逆城市化的感受,给紧张的城市生活带来了一阵轻松。

  桃林沟村一年一度的桃花节不断追求创新,让来客年年赏桃花、次次有新意。这让桃花节成为我市乡村休闲游的一张亮丽“名片”。依托这一品牌,桃林沟人不断加快转型步伐,建起了集观赏、采摘、休闲、度假为一体的观光农业示范园,打造出一个农业观光旅游胜地。如今的桃林沟村已是4A级旅游景区,村民人均年收入1.8万元,实现了“华丽蝶变”。

  这些天,桃林沟村的干部们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民俗小吃一条街建设。这是桃林沟村近年来的又一大手笔。这一项目的投用,将会破解乡村旅游发展带火村庄但难以留得住游客的问题。“让游客有留下来的理由,才能带动村民增收”桃林村党支部书记李乃珠这样说。

  桃林文化传四方

  叫响品牌乐山城

  走进桃林沟村,不时能看到“桃”的身影——“桃文化公园”里的巨型桃花扇雕塑、沉雕系列作品《桃花韵》,行道树上挂着的桃花灯,连来这儿游玩的孩子手中也拿着桃花形状的风车……

  在许多人眼里,桃林沟之所以有魅力,其实已不单单只是桃花节、采摘节,而是这片乡土上散发着的浓郁“桃林文化”气息。“‘桃林文化’的精髓在于一个‘桃’字,却又不仅仅局限于‘桃’。”李乃珠这样说道。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与魂,“桃林文化”就在于桃林沟人对桃花“自信、争先、超越”品质的弘扬和传承。发展起来的桃林沟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而是一年一个新台阶、年年都有新变化——从垦荒种“桃”,到打造阳泉“后花园”、市民“会客厅”,再到建成“全国八大迷人桃花园”。这个发展过程的每一步都渗透着对“桃林文化”的生动诠释,正是这种文化诠释,让桃林沟的发展活力无限。

  从2004年举办第一届“桃花节”开始,每一年桃林沟村都会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增设新项目,真正让游客年年赏桃花,次次有新意。以桃为媒、以桃会友、以桃闻名,桃林沟村紧扣“桃”字做好特色文章,不断提升“桃园文化”内涵,走出了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一片广阔天地。

  近几年的每个节假日,八方游客总会聚在桃林沟享受一番别样的休闲体验。“美丽桃林沟、幸福桃林人”,成为桃林沟的品牌形象。桃林沟村也成为乡村发展中争先开放的那朵“桃花”。(阳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