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蜜橘何时能够走出困局?
岩园村是浙江省临海涌泉镇主要橘树种植村之一,走进橘农家里,几乎每家每户都堆满橘子,男女老少都在忙橘子的事。而今年,他们又多了一件事,那就是要将那些烂掉的橘子拣出来。因阴雨天气导致的居高不下的烂果率,无疑是摆在台州橘农面前共同的难题。
让我们把目光稍稍移开,从眼下触目惊心的烂果率,追溯到前几年的橘子旱灾、冻灾,再到2008年的卖橘难……橘农为何频频受伤?面对突如其来的“横祸”,是否有“保护伞”为其遮蔽?
上市遭遇三十年不遇的阴雨天
虽然持续半个多月的阴雨天气已经告一段落,但涌泉镇岩园村村民尹统米的脸上依然写着“心有余悸”。
尹统米种了几十年橘子,可说到今年,他一连用了几个“万万没想到”。橘子成熟期在秋天,气候本该晴朗干燥,今年却连下了个把月的雨,“这种情况,我三十多年就碰到过这么一次!”
他很清楚,雨虽停,但影响却远未消停。
“前头的大晴天,橘子晒裂了一部分,后来阴雨天又烂了很多,商品果少了三分之一左右。”尹统米告诉记者,因为天气原因,除了烂掉的果品外,其他看上去完好的橘子因为被打湿也极不耐贮藏。
“今年烂果率普遍在5%到20%之间。”临海市涌泉中沙柑橘专业合作社一位负责人透露,他们合作社共有橘树1000多亩,这次灾害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过些时候会下雪,树上还有三分之一的果子没摘,我雇了七八个人抢收,但肯定来不及摘完。”
“9月底我们曾做过预测,今年的产量比去年增8%左右,但是因10月底开始到11月连续近一个月的阴雨寡照天气,商品果量肯定会降下来。”市农业局经济作物总站站长高洪勤颇有些忧心忡忡地说,接下来天气骤冷,给橘子采摘、保存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砂糖橘等品种也将相继上市,本地蜜橘销售更加压力倍增。
呼吁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
其实,回顾这近十年来的发展,这并不是台州柑橘产业的第一次困局。
2007和2008年,台州柑橘丰收,但当时因谣传橘子生蛆,导致橘农遭遇卖橘难,种得多亏得多,损失惨重。
当橘农们正从卖橘难的阴影中走出来之际,2009年新的灾难又接踵而至,一场声势浩大的霜冻灾害突如其来,那时橘子虽已基本采摘完毕,但本地40多万亩的橘树却遭了殃。果树受冻、树叶凋零,这直接导致了未来两年的橘业“小年”。
2013年夏天,江浙地区又逢数十年罕见的旱灾,正值果实膨大期的蜜橘也遭遇了数年来最严重的一次灾害,据估算,单涌泉一地,蜜橘减产带来的损失可能就达近亿元。
来自台州市农业局的一份数据显示:全市柑橘种植面积在40万亩左右,2008年总产量为46万吨,2009年骤减为39.29万吨,2012年为45万吨,2013年则降到42万吨。
浙江柑橘研究所副所长徐建国告诉记者,柑橘产业是台州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产量和市场价都趋于稳定,但是也不乏极端恶劣天气下,橘农们损失惨重的情况。对此,我市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也将柑橘树囊括其中,只是参保率非常低。
“保额偏低、参保范围有限,是很多橘农不愿参保的主要原因。”徐建国介绍,纵观台州蜜橘近十年的发展,台风、冻害、连绵阴雨……这些都曾给橘农们带来重大损失,但是该农业险主要针对的是橘树,且要求在台风、高温干旱等特定的灾害造成定量伤害后,才予以赔付,“事实上,橘农们很多损失都没法得到赔付,譬如此次的连绵阴雨带来的灾害就不在范围内。”
徐建国认为,要改变以往橘农们“看天吃饭”的命运,政府需要建立健全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引导橘农依靠市场寻求自我保护,“希望农业险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政府其他各方面措施和政策也能及时跟上。”(蒋韵李昌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