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吕集南村:戚昌民的种菜经
其他村民抱怨种粮辛苦不赚钱,而河南省宁陵县刘楼乡大吕集南村戚昌民今年种了4亩青菜却收入6万多元。
11月21日,在大吕集村东地一片麦田的环绕下,笔者见到了戚昌民的菜地。田畦里一垄垄油麦菜、生菜、菠菜,绿油油的,长势喜人。戚昌民正带着妻子、儿子搭建简易大棚。他一边手里忙活,一边和笔者热情地聊开了:“现在油麦菜价格不高,每斤卖到8角。价格最好的时候,都是在春节前后。天一下雨雪,地很快就上冻,蔬菜便受到损害。我搭建简易大棚,可以促温保暖,延长蔬菜的生长期。”他说,大棚里的蔬菜等到春节前上市,行情一路上涨,一棵油麦菜能长到1.5斤,卖价高达6元。每垄按1600棵计算,这4亩菜地共16垄,单单这一茬的收入就够令人咋舌的了。
6年前通过土地流转,戚昌民承包了邻居20亩地,他每年都要留出4亩地左右种青菜,其他种上大蒜等经济作物。蔬菜今年种这块,明年种那块,实行轮换耕种,不重茬,减少了病虫害,蔬菜自然长势好。他一年种3茬蔬菜,现在地里长的是油麦菜,卖了油麦菜再种上糯玉米,春末掰下糯玉米,就套种豆角,豆角秧直接攀爬在玉米棵上。豆角采摘下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油麦菜—糯玉米—豆角”循环种植模式。
“要说起这种菜的诀窍,我觉得有三点:一是蔬菜种子要购买最优质的。如果买到劣质的,一季的辛苦就白搭了。我都是直接从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购买,再贵也不嫌。二是要做到反季节种植,人无我有,物以稀为贵,不但菜好卖,而且价格高。三是不施无机肥,不喷农药。我的菜地施的全部是发酵的鸡粪、猪粪,不打农药,连除草剂都不用。”提起种菜的学问,戚昌民侃侃而谈。
妻子刘院芝是他的好帮手,戚昌民负责蔬菜田间管理,刘院芝的重点任务是蔬菜销售。每天下午是妻子最忙活的时间,挖菜、扎捆、清洗、装袋一条龙,有时要干到半夜。由于他家的蔬菜成色好,捆扎又整洁,市场上很受欢迎,几百斤青菜一上街就被抢完,县城几家生活超市、火锅店经常打电话催要,达成长期供给的客户关系。(闫占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