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设施蔬菜推动产业升级

  近几年来,易县县委、县政府把发展设施蔬菜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振兴县域经济的一个重要抓手,蔬菜种植品种日渐优化,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笔者以为,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扶贫攻坚中,借助自身优势乘势而上,让蔬菜产业发挥更大作用,需要从五个方面入手。

  培育壮大龙头,优化发展环境。以易县为例,易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迅猛,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规模小、龙头少、基础设施差等亟需解决的难题。因此,应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加快土地流转及信贷、奖励等扶持政策,吸引有实力的蔬菜生产种植企业或合作社进行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不断优化招商引资软环境。同时,应加强蔬菜产业园区建设,合理规划布局,加大棚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投入,奋力打造招商引资硬环境。

  强化配套服务,拉长产业链条。在易县蔬菜产业生产、加工、流通三个关键环节中,目前只有生产这个环节得以快速发展。市场建设不足和加工龙头企业少等瓶颈问题,制约着蔬菜产业健康发展,完整的产供销一体化蔬菜种植产业链条尚未形成。针对这种情况,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在蔬菜集中连片区域建立冷库、纸箱厂,完善交通、水利等相关配套设施,保障蔬菜产业的生产、运输以及深加工。鼓励建设蔬菜交易市场,借鉴狼牙山一带果品市场模式,在蔬菜主产区如紫荆关、白马乡等地建设蔬菜交易市场,搭建交易平台,确保蔬菜产业良性发展。

  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品牌意识。易县设施蔬菜产业基本还处于小农、小生产的粗放经营阶段,品种杂、质量参差不齐、品牌意识差,导致产品缺乏竞争优势,难以进入高端市场。改变这一现状,要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种植,争取全县蔬菜基地全部实现无公害蔬菜标准化,并做好无公害蔬菜产地的申报认定工作。进一步控制农药施用量,引导蔬菜企业做好无公害产品认证,提高蔬菜品质。加大分级包装资金补贴投入,加快推进规范分级包装工作,逐步实现蔬菜产品分级包装和品牌营销。

  加大培训力度,强化人才支撑。蔬菜种植的专业技术性要求较高,但由于农村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导致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推广难度大。为此,必须强化和充实蔬菜种植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增加技术经费投入,做好县级技术干部、乡镇农技站及农村科技二传手的培训工作,定期选派人员考察学习先进地区的蔬菜生产经验,或高薪聘请外来技术人员来乡指导蔬菜种植。此外,还应对种植户实行奖励政策,激励其向有种植技术的农户学习,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速度,使蔬菜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推动区域产品向专业化发展,提高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

  搭建服务平台,拓宽销售渠道。菜农接受市场信息渠道单一,会导致盲目扩大生产,使区域性、季节性、结构性生产相对过剩,既影响经济效益,又打击群众生产积极性。当地党委、政府应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及时向各级媒体发布信息,同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搭建本地蔬菜网络销售平台,定期发布蔬菜产销信息,使菜商及时了解生产动态,逐步实现农超对接、京津对接,为农产品的销售流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保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