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卯关村反季蔬菜成长报告

  贵州省威宁坚持以科技为龙头大力发展反季蔬菜产业农技干部既是发展“调研员”、生产“导师”又是营销“军师”、产业“规划师”和见证人他们携手当地群众唱响了一曲壮美的科学治贫之歌卯关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11月16日威宁自治县草海镇卯关村一片大约二三十亩的庄稼地里种着甘蓝、紫莴笋、花菜等数十种蔬菜在大片白生生萝卜地的“包围”下显得很是特别。

  “这是我们的蔬菜试种地都是些市场价较高又俏销的品种。”卯关村的蔬菜大户卯昌永得意地告诉记者长得好的品种他明年就会大规模种植。

  记者有些疑虑:“不怕种不成功吗?”

  42岁的卯昌永露出自信的微笑拍着威宁自治县农业局果蔬站站长董恩省的肩膀说:“有老董我不怕!”

  不远处一片狭长的菜地里立着一块木牌:“威宁果蔬站试验地”。卯昌永试种的蔬菜均已在这片地里试验成功。

  老董和果蔬站的农技员们便是卯昌永如此自信的“依仗”——既是发展“调研员”、生产“导师”又是营销“军师”、产业“规划师”和见证人的他们携手当地群众大力发展夏秋反季蔬菜唱响了一曲壮美的科学治贫之歌卯关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发展“调研员”:新课题引来大产业

  卯关村的蔬菜产业与老董密不可分。

  威宁地处高原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多晴少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春干旱日照充足有“阳光城”、“天然空调”、“南方冷凉蔬菜之乡”等美称发展夏秋反季节蔬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而在此之前作为研发员老董他们已经作了大量的储备工作:承担了威宁“蔬菜标准园建设”、“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和“有机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贵州省夏秋反季节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贵州省蔬菜现代技术产业体系建设”、“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产业化技术集成及大面积示范推广”、“特抗寒大白菜品种提纯复壮”、“鱼腥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等相关课题。

  2002年威宁被确定为全省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之一开始大力发展夏秋反季节蔬菜产业。

  生产“导师”:致富宝带到卯关村

  2003年经反复试验老董他们因地制宜选择了大白菜、结球甘蓝等几个品种的蔬菜在卯关村推广种植并承诺技术服务随叫随到。

  那时卯关村还是县里的贫困村人们依然固守传统的耕作方式种的都是玉米、洋芋一年下来根本挣不到几个钱。

  村民保守仅有寥寥几户人家跟着老董他们种起了蔬菜没想到竟然获得了亩产值3000多元的好效益还很畅销比种玉米、洋芋强太多了!

  作为“生产导师”老董他们长期活跃在田间地头

  开培训会、现场指导、手把手地教、开辟试验地……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课”在老董他们的努力下村民的蔬菜种植技术迅速提高头脑也“越来越精”。

  “按‘4个7’的标准种植即亩产量达到7吨、70天上市、每吨700元每亩7000株……”“生产导师”提炼的萝卜种植法可以让萝卜体形规范、均匀卖相讨喜更受市场欢迎。

  有了技术支撑村民底气更足了就这样反季节蔬菜在卯关村渐渐发展起来。

  营销“军师”:科学勾画销售网

  卯关村蔬菜产业起步之时作为村子少数高中毕业的“秀才”之一卯昌永早就看出只种玉米和洋芋的土地“刨不出”好日子便外出打工后又回到威宁当上了承包工程的小老板一家子过得不错。

  2013年眼见昔日的贫困户靠着种菜很快脱贫致富头脑灵活的卯昌永很快嗅出了土地里的商机。

  于是卯昌永很谨慎地种上了10亩反季节蔬菜当年获利两三万元。

  “没想到地里真能刨出金!”卯昌永找到老董和他聊了很久。

  几年的生意可不是白做的卯昌永最先想到的就是市场“找到市场才能根据市场需求去安排生产”。

  这时候果蔬站的生产导师又成了卯昌永的营销军师。

  老董他们的确很称职。

  “威宁夏秋季具有明显的‘天然凉棚’气候优势正值产销旺季生产的耐寒、半耐寒、喜温蔬菜如白菜类、甘蓝类蔬菜和莴笋、结球生菜、包心芥菜、萝卜、胡萝卜、芹菜、芥蓝、荷兰豆、甜脆豌豆等可运销华南、长江中下游、成渝、港澳地区和东南亚;此外威宁地形地貌复杂立体气候特征十分明显蔬菜种类、品种十分丰富具有地方特色的外销、出口蔬菜产品多如哲觉蕺菜、百合中水大蒜、辣椒哈喇河魔芋、辣椒牛棚、玉龙一带的大蒜、辣椒金钟夸都的辣椒等已有较好的市场基础可以扩大传统市场也加大开发力度加工外销……”

  “威宁自然气候条件优越蔬菜生产主要是露地生产生产设施投入少;养殖规模大有机肥源丰富肥料投入少;病虫害发生较少危害程度轻防控成本低;主要生产季节降雨适中还有草海、中水新华水库、麻乍康家河、二田河、杨湾桥水库等水源调剂水源丰富、方便灌溉投入较少;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因此蔬菜生产成本也相对较低。威宁到主要目标市场珠三角、成渝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距离比国内同类大基地近运销成本较低。加上交通条件正逐步改善326国道和102省道过境内昆铁路和贵昆铁路在境内有大小火车站12个有572个村已修建通村公路县城东距水黄高速公路不到100公里西离昭通到昆明高速公路100公里左右在建的杭瑞高速公路将贯通县境运销也将更加便捷。威宁蔬菜产销成本优势突出……”

  这些均出自老董的工作报告。结合专业知识如此系统、具体的市场分析、成本估算已经远远超出了农技干部的职能范围。

  然而就是这样的老董让卯昌永调整发展方向主攻蔬菜产业。

  在老董和他们的帮助下卯关村各类蔬菜的营销网络形成了。

  市场指向明确了卯昌永首先到全国各地调研了解蔬菜市场行情他得知萝卜、白菜等冷凉蔬菜春末那一季威宁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称得上“独家经营”;第二季的竞争对象主要是湖北恩施但从恩施到贵阳、南宁、广州、成都、重庆、深圳等南方城市每吨运输成本比威宁高出数十元甚至上百元。

  心里有了底2014年卯昌永在村里一气流转了500亩土地主要种植萝卜和大白菜出产三季成了蔬菜种植大户。

  今年因一季蔬菜被冰雹打坏造成损失预计利润20余万元。

  有老董他们坐镇生产上卯昌永费不了多少神大量精力都放在了营销上面。

  为此卯昌永建起了微信群把联系过的蔬菜批发老板拉进群里随时互通信息通报行情。身在威宁知全国蔬菜行情。

  闲暇时间他就坐在电脑旁从网上了解信息和市场行情。不仅自己种植的蔬菜畅销也带动周边农户的种植和销售。

  见证人:贫困村摘掉穷帽子

  说着老董算起了经济账。

  以萝卜为例春夏秋三季坐地批发价分别为1200元、700元和500元气候正常的情况下亩产量约7吨。一亩土地三季的总产值超1.6万元。

  种植反季节大白菜效益不亚于萝卜甚至略高。只要打开销路农民自己种植效益好把土地流转给大户、合作社或企业收益也不差。亩产值的7成左右用于支付用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种白菜效益也不低于萝卜。

  57岁的王珍珍将家里的4亩地流转给卯昌永收入3000余元不定期到基地打工获工资收入8000余元“比自己种玉米、烤烟、洋芋都划算”。

  旁边同心村的卯昌举是同心村蔬菜种植合作社负责人他除了流转了2000亩基地外还通过订单收购、协议分成等方式与农户合作带动周边近100户农户种植蔬菜。

  卯关片区的3.5万亩耕地中常年用于种植蔬菜的土地约1.0万亩播种面积达2.5万亩左右(即复种指数为2.5以上)主要种植种类为大白菜、白萝卜、结球甘蓝、莴笋、花菜、葱蒜类蔬菜及豆类蔬菜等涉及农户3000余户。外销白萝卜基地。

  仅萝卜、白菜今年威宁种植约40万亩占整个蔬菜种植面积的“半壁江山”。

  在此过程中全程参与的老董他们可是不折不扣的“见证人”亲眼看见蔬菜改变了卯关村的命运。

  卯昌永介绍这个曾经的贫困村有556户人家贫困户从过去的300多户减少到现在的60来户人均年收入则从1100多元增长至现在的5400多元。

  产业“规划师”:找准症结谋发展“技术控”、“市场通”的老董多年来在参与卯关村蔬菜产业发展中一直密切关注着这一产业的前景与未来成了名副其实的产业“规划师”。

  “威宁发展春夏冷凉反季节蔬菜独特的气候是上天的恩赐没处没法复制。”老董说“威宁一年至少可种两季水源丰富的话可以种4季复种指数超过2.5也就是说一亩地相当于能发挥2亩半地的作用关键的问题还是完善水、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开拓市场打造品牌。”

  对此卯昌永也是望眼欲穿。冬春干旱在威宁是家常便饭。卯昌永种植着莴笋的试种地里泥土干得开了手指宽的裂缝莴笋叶的下半部分普遍枯黄。

  “如果有水浇灌莴笋的产量要增加一倍更重要的是卖相好价钱会高出不少。”卯昌永告诉记者“如果有水平时不用人工拉水浇地种植成本会节省很多。冬天还可以轮作一季紫皮大蒜一亩的产值要增加好几千元呢。”

  其实水库距卯昌永的蔬菜基地不到2公里。接通水管建高位水池估计要花费100万左右种植合作社和大户都难以承受普遍农户则更不敢想了。

  卯昌永憧憬着一旦接通水源他将自费安装喷灌设施这样不仅能旱涝保收还能大幅降低用工成本。

  据了解威宁适合种植蔬菜的耕地面积宽但缺水是威宁人由来已久的痛。同心、卯关等坝区尚且缺灌溉水其他地方的水源、浇灌条件更艰难。发展威宁蔬菜产业解决水源等基础设施是当务之急。

  生产起来了市场打开了有些名气了想要扩大种植规模争取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真正闯出蔬菜品牌卯关村乃至整个威宁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罗石香杨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