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砚山生态蔬菜美名扬
IPM技术蔬菜示范区
历经多年发展,云南砚山蔬菜产业已是声名鹊起、规模壮大、品牌响亮。这当中,既有国家、省、州、县的大力扶持,合力打造,更离不开科技在背后的默默支撑。今年10月,以云南农业大学和文山州政府“州校合作”为基础平台,在砚山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示范园首次开展的“云南农业大学IPM技术高原蔬菜生产示范”获得成功,更为砚山蔬菜产业注入了“生态、绿色、安全”的发展内核,必将引领砚山蔬菜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农民增收。
从砚山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示范园采摘的球茎茴香,洗掉泥土后生吃,入口脆嫩清甜,唇齿留香。“用IPM技术种出来的蔬菜,可放心吃。”参观完云南农业大学IPM技术高原蔬菜生产示范区,初步认识IPM技术的参会代表们纷纷表示。
IPM是英文IntegretedPestManagement的缩写,中文意思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在IPM的实践中,非常重视包括抗性品种、栽培措施、生物天敌等在内的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利用天敌等生物控制因子来控制病虫害,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近年来,IPM概念得到进一步拓宽和延伸,IPM不再单纯是个技术名词,而是代表生态、人力资源的系统管理。作为在云南省率先进行IPM技术研究应用的专家,云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傅杨教授对IPM技术了如指掌。近10年来,她对IPM技术进行了持续创新和提升,将这项技术应用于云南蔬菜产区,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IPM不是某一项技术,它是一个流程,它的应用主要是解决农药污染的问题。”傅杨教授说,由于各地生态条件、病虫害发生规律等情况不同,需要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建立适合各地区特点的IPM技术体系。
在前期研究的丰富积累及实践基础上,云南农业大学纪韵祚教授团队及傅杨教授团队率先把IPM理念和技术引入砚山,将高原适应性多品种类别蔬菜园艺技术与国内外先进的物理生物灭害技术配套示范,不断对IPM技术进行创新提升,组配出最佳IPM技术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形成了127种蔬菜成套IPM技术规程推广应用。在蔬菜成熟时节,每天均有200多人次到IPM技术蔬菜示范区学习参观。“在蔬菜种植中,种(品种)、种(栽培)、管三个环节非常关键。”纪韵祚说,要种出好菜,除了要有好的品种,还要有一流的栽培技术和植保技术。就拿砚山IPM技术蔬菜生产示范区来说,为保证127个蔬菜品种在10天内全部成熟,团队通过对砚山日积温、月积温等的监测调查,测算出每一个品种成熟所需的积温,并实行蔬菜的错峰生产,确保了种植效益。纪韵祚表示:“我们想告诉整个文山州的老百姓,我们文山州的自然环境条件是什么样的蔬菜都能种出来,我们想告诉全国的老百姓,我们文山有这样的技术能够把菜种得很好,我们引进了IPM的种植方式,是要解决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的问题,所以我们的菜种出来是无害化的。”
“优质、安全的蔬菜是生产出来的。”傅杨介绍,为减少农地农药使用,发挥自然控害效能,提高蔬菜商品质量,团队在砚山IPM技术高原蔬菜生产示范区建立了包括村级IPM组织、IPM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农药投入品监管、蔬菜病虫预警、蔬菜IPM技术标准、IPM技术推广、IPM农产品品牌在内的比较完善的IPM示范体系,建立了农药和肥料投入品准入和施用量减免、农田废弃物收集制度,进行了灭虫灯、熏蒸器、驱避器、性诱剂、粘虫卡等物理防治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的示范应用。通过集成组配IPM技术模式,减免化学农药、化肥施用量30%以上,防控效果达到90%以上,降低生产成本10%-20%。
IPM技术在砚山的示范成功,对砚山乃至整个文山州蔬菜产业起到的支撑引领作用不言而喻。“组建适合砚山生产条件及水平的蔬菜IPM规范技术模式,开展蔬菜产品无污染、无农药残毒生产,带动辐射砚山高原优质蔬菜产业发展,对提升文山蔬菜产品在全国及东南亚的知名度,促进文山现代蔬菜产业发展,促进文山地区农民增收有着重要意义。”“IPM理念和蔬菜产业发展融合,保障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希望以砚山为基础,不断提升IPM理念及技术,扩大砚山IPM蔬菜生产的示范带动作用,壮大云菜品牌。”“砚山发展蔬菜产业有优势的品种,再加上IPM技术体系提升蔬菜生产安全性,可以说,砚山具备了生产优质蔬菜的条件。”与会代表们认为,在IPM技术的支撑引领下,优质、生态、安全的砚山蔬菜品牌将更加响亮。(陈云芬黄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