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临沧市临翔油菜种植走优分外香
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是重要的粮油作物生产种植基地,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从低到高,从劣到优的发展历程的油菜种植,不仅在宣传临翔,提高临翔在国内知名度;在解决区域内食用油问题、确保食用油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油菜已成为临翔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同时也是山区农民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之一。
长期以来,临翔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油菜产业的发展,从解决区域内食用油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角度出发,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认真实施了油菜基地县、优质油菜基地、冬季农业开发、油菜高产创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县油菜科技入户、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昆明综合试验站临翔示范县等项目,结合烤烟产业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油、烟早熟栽培模式”进行大力推广应用,并从2009年起每年安排区级财政资金无偿调供早熟优质杂交油菜种子扶持农户种植,促进了油菜+烤烟的轮作模式的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都独具特色,“油、烟早熟栽培模式”已具有不可替代性。由于领导重视,上级支持,资金到位,扶持有力,临翔区近年来的油菜取得较好绩,创造出的三项全国记录而知名省内外。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重视下,临翔区的油菜在一步步走向辉煌。
面积由少到多
据记载,解放初期的1952年种植油菜20亩。由于种植的油菜品种差,产量低,解放后30年内种植面积徘徊不前,生产得不到较好发展。直到1980年,引进推广了甘蓝型油菜高产品种和解决了生产中出现的“花而不实”问题之后,油菜种植面积才稳定扩大,2015年区的油菜种植面积达73146亩。
产量从低到高
解放初期的1952年油菜平均亩40千克,1980年以前,生产上均以蔓生小黄油菜品种为主,配套种植芥菜型和白菜型油菜品种,产量较低,平均亩产量仅为几十千克,最低年份的平均亩产为2.8千克。随着种植品种的不断更新换代,甘蓝型高产品种和集成高产栽培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亩产量大幅度提高,总产量增加,有效地解决了区域内吃油问题和促进了农民增收。
2015年全区油菜平均单产220千克,位居全省前茅。总产油菜籽1.6万吨,总产值达8000多万元。2014年邀请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全国油菜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王汉中等国内同行专家组成验收组,对博尚镇永泉村的百亩样板进行田间测产验收,结果油菜高产技术集成示范样板实现168亩平均理论亩产360.8千克,创全国早熟油菜百亩连片最高记录;其中1.2亩油菜理论亩产456.47千克,创全国早熟油菜最高亩产记录。2015年由云南省农业厅主持,邀请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吴江生、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杨清辉等省内外相关专家,对博尚镇幕布村千亩油菜综合技术集成示范区进行测产验收,结果实现了1125亩连片亩产298.08千克,创早熟油菜千亩连片全国高产记录。品质从劣到优临翔区的油菜生产已基本实现了良种化、优质化,品质不断提高。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狠抓油菜科技项目的实施,加大了良种扶持力度,从2009年起广泛引进推广了云油杂2号、云油10号、德油早1号和S0013等早熟优质良种,到2015年全区的油菜优质率达100%,早熟杂交化率达95.7%,真正实现了向双低优质化方向发展。
未来方向明晰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临翔区油菜产业已迎来发展机遇。被省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列为四个重点建设区域之一(临翔区油菜突出超高产、罗平油菜突出机械化采收、腾冲油菜突出综合利用、丽江油菜突出夏播种植),为临翔区油菜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16年突出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普通肥向缓控肥转变、秸杆粉碎还田三个关键技术研究推广,加强油菜“三精”(精播壮苗、精栽增密、精细管理)栽培技术探索。决定在博尚镇永泉村海拔1850米地区实施油菜“三精”技术高产攻关300亩,目标产量450千克,示范带动30000亩油菜大面积增产增收。在蚂蚁堆乡小河边村海拔2050米地区实施“三精”技术验证100亩,目标产量400千克。临翔区加强油菜高产原理研究、油菜助推烤烟种植技术原理研究,完善油烟早熟栽培模式,努力创造早熟油菜极限最高产量,推动全区油菜生产再上新阶。(字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