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苏:小小红枣让农民生活甜蜜美好
红枣,作为新疆阿克苏“三大”品牌之一,近年来,在国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内强基地、外拓市场、搭建平台、加强流通,通过加快南疆果品交易集散地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阿克苏地区特色林果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初步实现了由扩张种植规模向提高品质和效益的转变。
政府有支持,销路变明朗。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些红枣的种植户、示范田、合作社、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于是,原先单纯的红枣种植、零售逐渐发展成了产业化种植,形成产业链。产品拓宽了销路,农民增加了收入,生活也甜美起来。
言传身教信教群众改掉陋习
“以前镇上部分群众有酗酒、打牌的陋习,后来我就通过讲经多次劝他们,去承包枣园、靠勤劳致富,改善家里的生活。他们听了我的话,如今,这些陋习已经不见了,群众的生活也好了起来。”阿克苏市温宿县克孜勒镇清真寺伊玛目艾买尔·伊米来目孜告诉记者。
2008年,艾买尔开始在自家地里种植了20亩红枣。开始时由于不懂技术,他便向别人虚心请教,灭虫、打顶、浇水、施肥,别人做什么他就跟着学什么。因为是当地的宗教人士,他的这些行为,往往让一些信教群众不理解,然而他没有停止。
第二年,十余万元的红枣销售收入让他倍感欣喜,当他尝到红枣带来的甜头时,他不忘向群众宣传种植红枣好处,主动向他们传授红枣技术,劝说群众改掉不良嗜好,带头转变观念,鼓励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林果业,实现共同富裕。
如今,艾买尔的20亩枣园已经租给了别人种植,每年仅租金收入就有6万元。
温宿县依西来木其乡党委书记艾尼瓦尔·卖提尼亚孜在介绍情况。李晓啸摄
示范引导农民个个掌握技术
在温宿县依西来木其乡4村有一片100余亩的红枣示范园,该园由村里13户农民共同管理。这些农民每年定期由乡里统一进行技术指导、综合把控,几年下来,他们个个已技术熟练,成为了枣园里的技术员。
“我们这个园子的红枣是2008年种植的,如今每个村都有这样的示范园,所以每年都会在田地里现场为村民做技术培训,通过这样以点带面的引导,现在全乡已经拥有100多名掌握技术的农民。像这样专业的绑枝,你能相信是出自我们刚培训完的农民之手吗?”依西来木其乡党委书记艾尼瓦尔·卖提尼亚孜指着一棵枣树上交叉有致的绑枝告诉记者。
艾尼瓦尔还介绍,目前的示范田主要种植的是骏枣,亩产约580公斤,每亩收入8500元左右。2014年,仅产销红枣就实现人均收入15323元,今年预计还会提升12%左右。
“我们不仅有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还有日趋完善的产销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民们将实现红枣从自己种植、自己管理到自己加工、自己销售的转变。”艾尼瓦尔说。
乌鲁格亚农业科技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艾力·吾休尔向记者介绍合作社所取得的荣誉。李晓啸摄
社会稳定我们才能安居乐业
2012年1月30日,由于红枣销售不景气,艾力·吾休尔联合两个红枣种植户,聚资300万元成立了温宿县乌鲁格亚农业科技服务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乌鲁格亚”品牌商标。如今的合作社,社员已发展到573人,坐拥5300亩枣园。
作为合作社理事长的艾力借助援建城市浙江金华的关系,在当地开起了一家店面,建立起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模式。于是,合作社99%的产品运往了金华,辐射销往北京、上海、河北、天津等省市,仅在2012年就盈利80余万元。
孜勒镇巴夏克其村4组村民卖卖提·提力瓦迪在2012年用贷款50万元和变卖牛羊所得的30万元入股合作社,成为了股东。“那时红枣不好卖,年收入只有4-5万元,如今家庭人均年收入已达到17万,2014年还拿到了17%的分红,家庭条件明显改善。”卖卖提说。
理事长艾力还告诉记者:“2014年是最困难的一年,当年合作社几乎没有盈利。为了摆脱困境,我们和4个合作社抱团成立了一个合作联社,以加强资金周转,提升品牌影响力,规范制度、统一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赢得效益不忘社会责任。也就是在这最困难的一年,艾力向该乡捐赠了1万元现金用于支持反恐维稳专项行动,而这笔钱却是借来的。“虽然当时公司没有资金,但我深知,只有社会大局稳定了,我们这些农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过好日子。这也算是我作为一个企业家对社会的一点贡献吧。”艾力向记者解释道。
据了解,该社自成立3年多以来,已帮扶克孜勒镇发展林果科技示范户50余户,吸引毗邻乡镇,如古勒阿瓦提乡、青年农场等地的果农积极入社,带动群众共同致富。(李晓啸)